约翰福音
第3章注释
尼哥德慕 他属于法利赛派,是“犹太人的一个首领”,也就是公议会的成员。(另见词语解释“公议会”)“尼哥德慕”的意思是“人民的征服者”,这个名字在当时的希腊人中很常见,有些犹太人也用了这个名字。只有约翰福音提到尼哥德慕这个人。(约3:4,9;7:50;19:39)在约翰福音3:10,耶稣提到他“在以色列做导师”。(另见约19:39的注释)
再次出生 耶稣向尼哥德慕透露,为了看见上帝的王国,人必须再次出生。尼哥德慕在第4节的回应表明,他以为耶稣的意思是人必须实际上再次出生。但耶稣接下去说明,再次出生的人是“从……神圣力量生的”。(约3:5)那些将要“成为上帝的儿女”的人,“是从上帝而生的,不是从人而生的,不是因为父母的意思而生的,也不是因为任何人的意思而生的”。(约1:12,13)彼得也用过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说那些受神圣力量任命的基督徒会获得“新生”。(彼前1:3,23)虽然大多数圣经译本在本节经文采用的译法是“再次出生”或“重生”,但有一些译本的译法是“从上头生”。后一种译法也是可取的,因为译作“再次”的希腊语词aʹno·then的意思通常是“从上头”。(约3:31;19:11;雅1:17;3:15,17)两种译法都跟以下道理一致:那些将要进入上帝王国的人都会“从上帝而生”,也就是从上头而生。(约一3:9)但从尼哥德慕的回应来看,这个希腊语词在这里也有“再次”“重新”的意思。
上帝的王国 这个词组在约翰福音里只出现过两次。(约3:5;另见太3:2;可1:15的注释)
是从水和神圣力量生的 对于施浸者约翰为人施浸的事,尼哥德慕应该并不陌生。(可1:4-8;路3:16;约1:31-34)因此当耶稣提到水的时候,按理来说他应该能看出耶稣说的是施浸用的水。尼哥德慕可能也很熟悉《希伯来语经卷》中“上帝的神圣力量”一类的词组是什么意思。(创41:38;出31:3;民11:17;士3:10;撒上10:6;赛63:11)所以,当耶稣提到“神圣力量”时,他肯定明白耶稣说的是什么。耶稣自己的经历也说明,他跟尼哥德慕说的话是什么意思。耶稣在水里受浸时,神圣力量降在他身上,所以他“是从水和神圣力量生的”。(太3:16,17;路3:21,22)那时,上帝宣布耶稣是他的儿子,这样说显然是表明,他让耶稣成了通过神圣力量而生的儿子,让耶稣有机会返回天上。人如果已经为自己的罪悔改,也弃绝了从前的生活方式,并在水里受了浸,就成为从“水”而生的门徒。至于那些从“水和神圣力量”而生的门徒,上帝还让他们得到新生,成为上帝的儿子,有希望去天上并在上帝的王国里施行统治。(路22:30;罗8:14-17,23;多3:5;来6:4,5)
神圣力量 希腊语是pneuʹma(普纽马)。(另见词语解释“鲁阿;普纽马”)
由人所生的就是人的儿女 “人”和“人的儿女”都译自希腊语词sarx,又译“血肉之躯”。这个词在这里指的是人,也就是有种种局限的凡人。(另见约17:2的注释)
神圣力量 希腊语是pneuʹma(普纽马)。(另见词语解释“鲁阿;普纽马”)
上帝的儿女 希腊语是pneuʹma(普纽马),看来指那些受上帝的神圣力量任命的人。(另见词语解释“鲁阿;普纽马”)
风……神圣力量 这里的“风”和“神圣力量”都译自希腊语词pneuʹma(普纽马)。在《希腊语经卷》中,这个词只在这里译作“风”,但对应的希伯来语词ruʹach(鲁阿)则有大约100次都译作“风”。(创8:1;出10:13;王上18:45;伯21:18;亚2:6;另见词语解释“鲁阿;普纽马”)这两个词所指的事物,通常都是肉眼看不见却能产生看得见的效果的。耶稣运用这个词阐述了一个深刻的真理。在本节经文的后半部分,pneuʹma出现在“凡是从神圣力量生的”这个词组里。(另见约3:5的注释)耶稣用风做比喻向尼哥德慕说明,“从神圣力量生”到底是怎样的。尼哥德慕可以听到、看到和感觉到风产生的效果,却不知道风从哪里来或最终会到哪里去。类似地,那些不了解圣经的人,既不能明白耶和华怎样通过神圣力量使人再次出生,也不能明白再次出生的人拥有多么光明的前途。
人子 见太8:20的注释。
人子也必须照样被举起来 耶稣在这里说,他将在柱子上被处决,就像旷野里的铜“蛇”被挂在柱子上一样。古代那些被毒蛇咬伤的以色列人如果想活下去,就必须注视摩西挂在柱子上的铜蛇。类似地,有罪的人类如果想得到永远的生命,就必须紧紧注视耶稣,也就是信从他。(民21:4-9;来12:2)在很多人看来,耶稣既然被挂在木柱上,就显然是个作恶的人,是个罪犯,因为根据摩西法典,挂在木柱上的人是该受诅咒的。(申21:22,23)保罗曾引用法典的这段话来解释,为什么耶稣必须被挂在木柱上,才能替犹太人成为“受诅咒的”,借此救赎他们脱离“法典的诅咒”。(加3:13;彼前2:24)
爱 希腊语是a·ga·paʹo(阿格帕奥),这里是这个动词在约翰福音中第一次出现的地方。这个动词和相关的希腊语名词a·gaʹpe(阿格配)在约翰福音中总共出现了44次,比其他三卷福音书加起来还要多。在圣经里,a·ga·paʹo和a·gaʹpe通常指一种无私的爱,这种爱是受原则引导或支配的。这一点从本节经文就能看出来,因为经文说上帝爱“世人”,也就是爱需要救赎的、有罪的人类。(约1:29)约翰一书4:8说“上帝就是爱”,原文用的就是名词a·gaʹpe。加拉太书5:22在描述“神圣力量的果实”时,首先谈到的特质正是这种爱,而哥林多前书13:4-7也详细论述了这种特质。这个词在圣经里的用法表明,这种爱不仅是对别人产生的一种感觉。在很多情况下,这种爱涵盖的范围更广,通常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刻意表达出来的。(太5:44;弗5:25)因此,基督徒培养的这种爱不会罔顾道德,而会考虑到责任、原则,以及是否恰当。不过,这种爱绝不是冷冰冰的,因为它时常含有温暖的感情。(彼前1:22)这个词在约翰福音中的用法就说明了这一点。例如,约翰说“天父爱这个儿子”时用的是a·ga·paʹo的一个词形(约3:35),但他在记录耶稣描述天父对自己的这种感情时,用的却是希腊语动词phi·leʹo(菲莱奥)的一个词形,意思是“对……感情很深”(约5:20)。
世人 希腊语是koʹsmos。这个词在希腊文学作品中主要用来指人类,这也是圣经中最常见的用法。(另见约1:10的注释)在这里,koʹsmos指的是可救赎的人类。约翰福音1:29说他们都有“罪”,而这“罪”是从亚当遗传下来的。
独生子 一般译作“独生(的)”的希腊语词是mo·no·ge·nesʹ,词典的定义是“同类中仅有的”“独一无二的”“唯一的”。在使徒约翰写的书卷里,这个词只用在耶稣身上。(约1:14;3:18;约一4:9;另见约1:14的注释)尽管其他灵体也被称为“上帝的儿子们”,但只有耶稣被称为“独生子”。(创6:2,4;伯1:6;2:1;38:4-7)耶稣是上帝的头生子,只有他是天父亲自创造的,因此他独一无二,跟上帝的其他儿子都不一样,他们都是耶和华通过这个头生子创造的。保罗说以撒是亚伯拉罕的“独生子”(mo·no·ge·nesʹ)时,表达的也是类似的意思。(来11:17)虽然亚伯拉罕跟夏甲生了以实玛利,也跟基杜拉生了几个儿子(创16:15;25:1,2;代上1:28,32),但以撒在一种特别的意义上是他的“独生子”。以撒既是亚伯拉罕唯一一个因上帝承诺而有的儿子,也是撒拉唯一的儿子。(创17:16-19)
信从他 译作“信从”的希腊语动词是pi·steuʹo(相关的名词是piʹstis,一般译作“信心”),基本意思是“相信”“对……有信心”,但根据上下文和语法结构,表达的意思可以稍有不同。这个词通常不限于指相信或承认某个个体的存在(雅2:19),还指受信心和信任推动而采取表示服从的行动。在约翰福音3:16这里,希腊语动词pi·steuʹo是跟介词eis(意思是“到……里”)搭配使用的。关于这个希腊语词组,一位学者说:“信心被视为一种行动。”(《新约希腊语语法入门》,保罗·考夫曼,1982,46页)在这里,耶稣说的显然不是一次信从他的行为,而是一生都用行动显出对他的信心。约翰福音3:36有一个跟“信从他”类似的词组,即“信从上帝儿子的”,用来跟“不服从上帝儿子的”进行对比,因此“信从”在那里的意思包含通过服从显出坚定的信念或信心。
永远的生命 见词语解释。
定……罪 又译“审判……”。耶和华派儿子耶稣来,不是要他定“世人”的罪,而是要他执行一个充满爱心的使命,也就是拯救那些显出信心的人。(约3:16;彼后3:9)
被定罪 又译“受审判”。(另见约3:17的注释)
光 本节经文中第一次提到的“光”指的是耶稣,因为他通过自己的一生和教导给人带来了光明,也因为他反映出来自耶和华上帝的智慧和真知灼见。在约翰福音1:7-9,耶稣也被比作“光”。(关于“来到世人当中”这个词组,另见约1:9的注释)
他……为人施浸 这些浸礼看来是按照耶稣的指示施行的,因为约翰福音4:2说“不是耶稣亲自施浸,而是他的门徒施浸”。
艾嫩 一个“水多”的地方,靠近“撒琳”,看来后者更为人所知。这两个地方的具体地点已无法确定。不过,优西比乌斯认为艾嫩位于约旦河谷,在西徐波利斯(伯善)以南约8罗马里(12公里)处。那一带有个地方叫泰勒里特卡(泰勒沙莱姆),学者初步认为那就是古代的撒琳。那里附近有几眼泉水,大致符合优西比乌斯对艾嫩的描述。圣经只有这一次提到艾嫩和撒琳。
为人施浸 又译“使人浸入水中”。希腊语是ba·ptiʹzo,意思是“使……浸入”。圣经的记载表明,人接受浸礼时需要完全浸入水中。本节经文透露,约翰在撒琳的艾嫩为人施浸是“因为那里水多”。(另见本节经文的注释:艾嫩)另外,腓力为一个埃塞俄比亚的内臣施浸时,他们是“一起下到水里”的。(徒8:38)《七十子译本》在翻译列王纪下5:14时,也用了同一个希腊语词来描述乃缦“在约旦河里浸了七次”。
在约旦河对岸 又译“在约旦河东岸”。约翰福音3:23提到的艾嫩和撒琳位于约旦河西岸,而约翰是在“约旦河对岸的伯大尼”,也就是在东岸为耶稣施浸的。(另见约1:28的注释以及附录B10)
新郎的朋友 在圣经时代,新郎的一个密友会担任新郎的正式代表,并负责统筹婚礼的各项安排。在别人眼中,新郎和新娘的婚事仿佛是由他促成的。婚礼当天,迎亲队伍会把新娘接到新郎或新郎父亲的家里,也就是举行婚宴的地方。婚宴期间,新郎的朋友听见“新郎说话”(也就是跟新娘说话)就十分高兴,因为觉得自己的任务已经顺利完成了。施浸者约翰把自己比作“新郎的朋友”。在比喻的意义上,耶稣就是“新郎”,他的门徒以整体而言就是“新娘”。约翰把“新娘”的第一批成员介绍给耶稣基督,从而为弥赛亚预备了道路。(约1:29,35;林后11:2;弗5:22-27;启21:2,9)“新郎的朋友”完成把新娘交给新郎的任务,就大功告成,不再担任主要角色了。约翰的情况也类似,因此他这样谈到自己和耶稣:“[耶稣]必定越来越昌盛,我却越来越衰微。”(约3:30)
那位从上面来的 约翰福音3:31-36看来是这卷福音书的执笔者使徒约翰的话,而不是继续引述施浸者约翰的话,也不是直接引述耶稣的话。从约翰福音3:21的上下文可以看出,耶稣对尼哥德慕说的话到那里就结束了,接下来一直到约翰福音3:25都是使徒约翰对不同事件的记述。从约翰福音3:26开始,记述的是施浸者约翰跟门徒之间的对话,他对门徒说的话在约翰福音3:30结束。尽管约翰福音3:31-36不是直接引自耶稣的话,但显然都是耶稣教导使徒约翰的真理。
好像盖印确认…… 直译“给……盖了印”。意思为“盖印”的希腊语词在这里用作比喻,表达的意思是确认某句话真实可靠,就好像用印来确认某份文件真实无伪。人如果接纳弥赛亚的“见证”,就等于承认“上帝讲的都是真理”,在这里指承认上帝讲的关于弥赛亚的预言都是真理。(参看罗3:4;另见词语解释“印章”)
信从……不服从 见约3:16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