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音
第2章注释
迦拿 这个地名很可能源自希伯来语词qa·nehʹ(意即“芦苇”),因此意思是“芦苇之地”。只有约翰提到这个小镇,而且他每次都会用“加利利的迦拿”这个称呼(约2:11;4:46;21:2),这看来是为了跟亚设部族的加拿(希伯来语Qa·nahʹ)区分开来(书19:24,28)。很多学者认为圣经提到的迦拿可能就是现今的希尔拜加纳(Khirbet Qana),位于拿撒勒以北约13公里处。那里是一个古代村庄的废墟,坐落在贝特内托法平原(巴杜夫平原)北缘的一座山丘上。在阿拉伯语里,这个地方仍然称为“加纳耶伊”(Qana el-Jelil),意思就是“加利利的迦拿”。附近的一个平原上有很多沼泽,长满了芦苇,这跟迦拿这个名字正好吻合。那里有一些古代蓄水池的遗迹,还有一个可能曾是犹太会堂的废墟(年代是公元1世纪晚期或公元2世纪)。在那里还发现了一些陶器碎片和钱币,年代可能是公元1世纪。另一方面,教会传统上认为圣经提到的迦拿是现今的坎纳村(卡夫坎纳),位于拿撒勒东南6.5公里处。他们这样认为的理由可能是,对朝圣者来说,从拿撒勒去那里很方便。不过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那个地方的名字看来跟圣经提到的“加利利的迦拿”并没有什么关联。
妇人 耶稣这样称呼母亲跟他称呼其他妇女的方式一致(约4:21),而“妇人”在很多情况下显然是个有礼貌的称呼(太15:28)。在当时的人看来,这并没有不客气、不仁慈、不尊重的意思。末大拉人马利亚在耶稣的墓穴哀哭时,天使和复活后的耶稣就是这样称呼她的;在那样的场合,他们的言辞肯定不会是严厉或不尊重的。(约20:13,15)耶稣在苦刑柱上时也用这样的方式来称呼母亲,当时他出于对母亲的关切之情,把母亲托付给自己喜爱的使徒约翰照顾。(约19:26)耶稣作出这个安排,是因为圣经吩咐人要尊敬父母。(出20:12;申5:16;太15:4)一些参考资料也表明,“妇人”这个称呼确实可以用来表达尊重和温情。
这件事跟我跟你有什么关系呢? 马利亚告诉耶稣“他们没有酒了”(约2:3),她这样说肯定是想要耶稣帮忙做点什么。这一点值得留意,因为在此之前耶稣还没有施行过任何奇迹。耶稣回应她时用了一个闪米特惯用语,字面意思是:“对我和对你是什么?”这句话基本上用来表达某种程度的拒绝,不过程度深浅必须根据上下文来判断。虽然这句话有时用来表示敌意和强烈的反感(太8:29;可1:24;5:7;路4:34;8:28),但在本节经文里看来只是表示婉转的拒绝(《希伯来语经卷》中也有类似的用法,例如撒下16:9,10;王上17:18及脚注)。耶稣接下来的话表明,他为什么没有立即采取行动:“我的时候还没有到”。但对于马利亚说的话,耶稣的回应肯定显示他并非不想帮忙,这从马利亚之后的反应(第5节)可以看出来。
桶 希腊语是me·tre·tesʹ,很多学者认为这个计量单位等同于希伯来人所用的罢特。根据一些标有“罢特”字样(用古希伯来字母写成)的容器残片,有些学者估计1罢特约等于22升。(王上7:26;拉7:22;结45:14)如果是这样,每个大水罐可以盛44~66升水,而六个大水罐加起来可以盛260~390升水。但另一些学者认为,这里提到的可能是希腊人用的较大的计量单位(可达40升)。(另见附录B14)
他的第一个神迹 耶稣施行的第一个神迹,就是把水变成上等的酒。只有约翰把这件事记录下来。
逾越节 耶稣在公元29年秋季受浸后就开始向人传道。既然这里提到的是耶稣传道工作早期的一个逾越节,所指的肯定就是公元30年春季的那个逾越节。(另见路3:1的注释以及附录A7)比较一下四卷福音书就能看出,耶稣在地上执行传道职务期间经历了四个逾越节,可见他执行职务的时间共长三年半。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有时合称为“同观福音”)都只提到最后那个逾越节,也就是耶稣牺牲生命的那个逾越节。约翰的记载直接提到了三个逾越节(约2:13;6:4;11:55),还有一个很可能就是约翰福音5:1提到的“犹太人的一个节期”。这个例子说明,将福音书的记载彼此对照很有价值,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耶稣的一生。(另见约5:1;6:4;11:55的注释)
圣殿 这里指的很可能是圣殿里称为“外族人院”的地方。(另见附录B11)
有人在卖牛羊和鸽子 上帝的法典规定,以色列人要到圣殿献上祭牲。此外,从外地去耶路撒冷的人在逗留期间也需要食物。有些人需要长途跋涉才能到达耶路撒冷,所以法典允许他们卖掉一些农作物和牲畜,然后把钱带到那里,用来购买作为祭牲的牛、绵羊、山羊、鸽子,以及逗留期间需要的东西。(申14:23-26)久而久之,商人甚至在圣殿范围内做起生意来(另见本节经文的注释:圣殿),在那里出售用作祭物的牲畜和鸟。看来,当时有些商人漫天要价,欺骗买东西的人。
他……把那些带着牛羊的人全都从圣殿里赶出去 耶稣在地上期间曾两次赶走在耶路撒冷的圣殿做买卖的人,使圣殿恢复洁净。这里叙述的是他第一次这样做,当时是公元30年逾越节快到的时候。耶稣受神圣力量任命之后,这是他第一次来到耶路撒冷。(另见附录A7)公元33年犹太历尼散月十日,耶稣第二次使圣殿恢复洁净。马太福音(21:12,13)、马可福音(11:15-18)和路加福音(19:45,46)都记载了那一次的事。(另见附录A7)
拿绳索做鞭子 译作“绳索”的希腊语词是skhoi·niʹon,可能指用芦苇、灯芯草或其他材料做成的绳子。耶稣用绳索做鞭子把牛羊从圣殿里赶出去时,卖牛羊的人自然也就跟着这些牲畜一起离开。接下来的经文记载,耶稣命令卖鸽子的人离开,但没有提到绳索。由此可见,耶稣并没有直接用绳索驱赶卖东西的人。尽管如此,那些利用正确崇拜来牟取私利的人,还是被迫离开了圣殿区域。
兑钱商 见太21:12的注释。
做买卖的地方 又译“市场”。译作“做买卖的地方”的希腊语词组是oiʹkon em·po·riʹou,意思是“做生意的场所”“集市”。这个词组在《希腊语经卷》只出现过这一次。在圣殿区域内售卖祭牲,是有钱有势的大祭司亚那家族的一个主要收入来源。
为你的殿宇大发热心 这里译作“热心”的希腊语词是zeʹlos,在本节经文里描述的是一种强烈、积极、火热的情感,跟使命感息息相关。当时门徒想到的很可能是诗篇69:9。在那节经文里,跟希腊语词zeʹlos对应的希伯来语名词qin·ʼahʹ也译作“热心”,表达的意思也许包括“要求专一的爱”“不容许对立的势力存在”。耶稣看到人在圣殿区域内进行各种商业活动就满腔义愤、大发热心,这种热心推动他采取行动。
你们拆毁这座圣殿,我会三天内把它建起来 只有约翰记录了耶稣的这句话。当时在场的犹太人以为,耶稣说的是希律建造的圣殿。耶稣受审时,反对者引用并歪曲了他的话。(太26:61;27:40;可14:58)根据约翰福音2:21,耶稣说的是个比喻,他把自己将要经历的死亡和复活比作圣殿的拆毁和重建。耶稣说“我会……把它建起来”,但意思不是说他会使自己复活,因为圣经清楚表明使他复活的是上帝。(徒10:40;罗8:11;来13:20)耶稣被处死后在第三天复活(太16:21;路24:7,21,46),之后他有了另外一个身体,一个“灵的身体”(林前15:44)。跟“人手所造的”耶路撒冷的圣殿不同(可14:58),这个身体是他父亲亲手造的(徒2:24;彼前3:18)。在圣经里,用殿宇或其中某个部分来比喻人并不罕见。预言说弥赛亚会成为“首要的房角石”(诗118:22;赛28:16,17;徒4:10,11),保罗和彼得也用类似的比喻来描述耶稣和他的门徒(林前3:16,17;6:19;弗2:20;彼前2:6,7)。
这座圣殿用了46年建造 那些犹太人说的是希律王重建圣殿的工程。耶路撒冷的第一座圣殿由所罗门王建造,在公元前607年被巴比伦人摧毁。犹太人从巴比伦获释回乡后,在所罗巴伯的督导下重建了那座圣殿。(拉6:13-15;该2:2-4)根据约瑟夫斯的著作(《犹太古史》第15卷380节[11章1段]),希律从在位第18年开始重建圣殿。如果按照犹太人对君王在位年的理解去计算,希律的重建工程可能是在公元前18或前17年开始的。其实这座圣殿一直在扩建,全部工程直到圣殿于公元70年被摧毁前六年才完成。
圣殿……是指他的身体 正如使徒约翰在这里解释的,耶稣说的是个比喻,他把自己将要经历的死亡和复活比作圣殿的拆毁和重建。
他本来就了解人心 耶稣能洞悉人的想法、心思和动机。关于这一点,以赛亚先知在谈到弥赛亚时曾预告“耶和华的神圣力量会一直在他身上”,因此他施行审判“不单凭眼见”。(赛11:2,3;太9:4;另见可2:8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