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你的名字写在生命册上吗?
    启示录伟大的高潮近了!
    • 3.(甲)为什么“撒狄会众的使者”应该特别留意,耶稣手里拿着“七颗星”?(乙)耶稣向撒狄会众提出什么严厉的劝诫?

      3 此外,耶稣提醒“撒狄会众的使者”,手里拿着“七颗星”的就是他。既然会众的长老都在耶稣的右手中,就意味着耶稣有权指挥他们怎样从事牧养工作。做长老的该专心一意照顾羊群,“确知……羊群的情况”。(箴言27:23)他们该侧耳倾听耶稣接着所说的话:“你要警醒守望,强化余下将死的东西,因为我发现你所做的事,在我的上帝面前并不完全。所以,你要记住自己从前怎样领受、怎样听见,要谨守,要悔改。如果你不醒来,我就必像贼一样到你那里去,你绝不会知道我在什么时刻来到。”(启示录3:2,3)

      4.彼得的话可以怎样激励撒狄会众“强化余下将死的东西”?

      4 撒狄的长老应该回想一下,自己认识真理时所尝到的喜悦和福分。可惜,现在他们在灵性上了无生气,仿佛已经死去。他们没有用行动表明自己的信心,结果会众的灯忽明忽暗。许多年前,使徒彼得曾写信给亚细亚的会众(很可能也包括撒狄会众),鼓励基督徒要珍视他们所听见的好消息。这荣耀的好消息是“靠着从天上差来的圣灵”传给他们的,这圣灵就是约翰在异象中所说的“七股灵”。此外,彼得也提醒亚细亚的基督徒,说:“你们‘是一族蒙拣选的人,是有王权的祭司,是圣洁的国族,是上帝特别拥有的子民,好叫你们宣扬他的美德’,因为他已经召你们从黑暗出来,进入他那奇妙的光里。”(彼得前书1:12,25;2:9)撒狄会众的基督徒沉思这些圣经真理,有助于他们速速悔改,“强化余下将死的东西”。(参看彼得后书3:9)

      5.(甲)撒狄的基督徒对真理的爱有什么变化?(乙)如果他们不听耶稣的劝诫,会有什么后果?

      5 可惜,他们对真理的爱像快要熄灭的火,只剩下一丝余烬了。耶稣鼓励他们重燃心中的火,重燃对真理的爱,要为自己疏忽大意的过失而悔改,要在灵性上重新振作。(参看提摩太后书1:6,7)如果撒狄会众的基督徒不听劝诫,耶稣“像贼一样”忽然来到执行判决时,就后悔莫及了。(马太福音24:43,44)

  • 你的名字写在生命册上吗?
    启示录伟大的高潮近了!
    • 7.为什么今天的基督徒仍然需要时刻警醒?

      7 可是,只在“主的日子”开始时警醒守望是不够的。门徒曾经问耶稣:“这一切到末期的时候,有什么征象呢?”耶稣回应时提出了有力的警告:“至于那个日子、那个时刻,谁也不知道……。你们要留心,时刻警醒,因为你们不知道指定的时候几时才到。我对你们说的话,也是对所有人说的:要时刻守望。”(马可福音13:4,32,33,37)直到现在这一刻,不论是受膏基督徒还是“大群人”,我们每一个人仍然要继续警醒守望,以防自己在灵性上沉沉睡去。当耶和华的日子“像贼在夜里来到”时,愿我们都因为在灵性上时刻警醒守望,被判定为清白无罪。(帖撒罗尼迦前书5:2,3;路加福音21:34-36;启示录7:9)

      8.约翰预表的群体怎样帮助上帝的现代子民,激励他们在灵性上保持活跃?

      8 今天,约翰预表的群体深知上帝的子民需要受到激励,才能在灵性上抖擞精神,保持活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普世各地每年都会举行几次特别的大会。在最近一年的2981个区域大会中,出席人数高达1095万3744人,受浸的新信徒有12万2701人。百多年来,约翰预表的群体一直运用《守望台》杂志去宣扬耶和华的圣名和他的旨意。两次大战期间,耶和华见证人受到猛烈的迫害,为了激励他们再接再厉地热心传道,《守望台》出版了不少文章,其中包括英语版的《无畏的人有福了》(1919年),《起来行动的时候到了》(1925年)和《战胜迫害》(1942年)。

      9.(甲)所有基督徒都该问问自己什么?(乙)《守望台》文章曾提出什么优良的建议?

      9 今天,所有基督徒都应该像撒狄会众一样,不断自我省察。不妨想想:我所做的事,在上帝面前算得上“完全”吗?与其妄断别人,我们应该抚心自问:我自己有没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尽心尽力为上帝服务呢?《守望台》文章曾就这些问题提出很多优良的建议,例如《“不断验明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人”》以及《不再为自己活》等文章。a让我们善用圣经的帮助,好好察验自己的内心,谦卑地恒切祷告,在上帝面前继续行事忠义。(诗篇26:1-3;139:23,24)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