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基督的思想”守望台2000年 | 2月15日
-
-
认识“基督的思想”
“‘谁知道耶和华的思想,能够教诲他呢?’不过我们确实有基督的思想。”——哥林多前书2:16。
1,2.关于耶稣,耶和华在他的话语里把什么事透露出来?
耶稣是什么样子的?他的头发、皮肤、眼睛是什么颜色?他有多高?多重?由古至今,许多人曾绘画耶稣像,有些样子端正,有些则标新立异。有些人把他绘成富男子气概、生气勃勃的人,有些则把他画成面色苍白、弱不禁风。
2 可是,圣经却没有集中描述耶稣的容貌。相反,耶和华把一些更重要的事显露出来:耶稣是个怎样的人。福音书不但记载了耶稣的言行,同时也透露他感情的深度和他言行背后的思想模式。凭着上帝所灵示的这四份记载,我们能够探知使徒保罗所说的“基督的思想”。(哥林多前书2:16)我们熟识耶稣的思想、感情和个性,是至为重要的。为什么呢?至少有两个理由。
3.我们熟识基督的思想,就能够洞悉什么?
3 首先,我们认识耶稣的思想,可以叫我们认识耶和华上帝的思想。耶稣如此熟识他的天父,所以能够说:“没有人知道儿子是谁,只有父亲知道,也没有人知道父亲是谁,只有儿子和儿子所愿意启示的人知道。”(路加福音10:22)耶稣仿佛说:“如果你想知道耶和华是怎样的,请看看我。”(约翰福音14:9)既然福音书把耶稣的思想和感情透露出来,我们研读这几卷书,就等于学习耶和华的思想和感情了。这些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亲近上帝。——雅各书4:8。
4.我们要真正像基督一样行事为人,就必须首先学会什么?为什么?
4 其次,我们认识基督的思想,也能够帮助我们“紧紧跟随他的脚踪走”。(彼得前书2:21)跟从耶稣,不是仅复述他的话和模仿他的行为就够了。既然言行是受思想和感情所影响的,我们要跟从基督,就得培养他的“思想态度”。(腓立比书2:5)换句话说,我们要真正像基督一样行事为人,就必须首先学会他的思想和感情,并在我们不完美的能力范围内,尽力效法他。让我们从福音书执笔者的记载,看看基督的思想是怎样的。首先,我们会讨论一下耶稣的思想和感情受到什么因素所影响。
降世前已经存在
5,6.(甲)跟我们来往的人,会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乙)上帝的头生子降世之前在天上跟谁亲密共处?这对他有什么影响?
5 跟我们密切来往的人,都会对我们的思想、感情和行动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a(箴言13:20)请想想耶稣未降世以前,他在天上的情况。约翰福音提及耶稣降世为人之前称为“话语”,意思就是上帝的代言者。约翰说:“在开头就有了话语,话语跟上帝在一起,话语是个神。这一位开头跟上帝在一起。”(约翰福音1:1,2)既然耶和华是没有开始的,话语从“开头”跟上帝在一起,所指的必然是上帝创造万物的起头。(诗篇90:2)耶稣是“一切创造物里的头生子”。因此,在其他受造的灵体和物质宇宙产生之前,耶稣已经存在了。——歌罗西书1:15;启示录3:14。
6 据有些科学家估计,物质的宇宙至少存在了120亿年。如果这个估计是正确的话,上帝的头生子就在亚当受造之前,跟天父亲密共处了亿万年之久。(参阅弥迦书5:2。)他们两者之间建立了一种极为深挚的感情。圣经把上帝这个头生子比作智慧的化身,他在降世为人之前说:“当时我成了[耶和华]身边的巧匠,天天受他宠爱,常常在他面前欢喜。”(箴言8:30,《圣经新世界译本》)上帝这个儿子跟爱的来源亲密共处了千秋万岁,这自然对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约翰一书4:8)这个儿子不但对天父的思想、感情和行事方式认识极深,同时也将其切实反映出来,彻底的程度远超过其他人。——马太福音11:27。
地上生活和影响
7.上帝的头生子降世为人的一个原因是什么?
7 上帝的儿子还有很多事要学习,因为耶和华的旨意是要装备他成为一位富于怜悯的大祭司,能够“同情我们的软弱”。(希伯来书4:15)上帝的爱子降世为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要符合条件,成为这样的大祭司。耶稣成为一个血肉之躯的人,所经历的各种环境和影响,是他以前只能从天上远远观察到的。但现在他能够亲身体验到凡人的种种感觉和情绪了。有时他感觉疲倦和饥渴。(马太福音4:2;约翰福音4:6,7)不但如此,他还忍受过各样的艰辛和痛苦。这样,他“学了服从”而有充分资格肩负大祭司的重任。——希伯来书5:8-10。
8.关于耶稣在地上的早年生活,我们知道什么?
8 耶稣在地上的早年经历又如何?关于他的童年,圣经的记载非常简短。事实上,只有马太和路加提及他的出生事迹。福音书的执笔者都知道,耶稣降世之前已经生活在天上。这对于他成为怎样的人有最大的影响。然而,耶稣却完全是个人。他虽是完美无疵的,也要经历婴孩、儿童、青少年、成年的阶段,而且也要努力学习。(路加福音2:51,52)圣经透露了耶稣早年生活的一些事,这些事无疑对他有相当的影响。
9.(甲)什么显示耶稣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里?(乙)耶稣很可能在怎样的环境下长大?
9 耶稣显然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里。他出生后大约四十天,约瑟和马利亚把祭物带到圣殿。他们所献的祭物显示,他们的家境并不富裕。他们没有献上一只羊羔作燔祭,一只雏鸽或斑鸠作赎罪祭;他们只献上“一对斑鸠或两只雏鸽”。(路加福音2:24)据摩西律法规定,这是穷人所献的祭物。(利未记12:6-8)后来,这个贫寒的家庭有了更多儿女。耶稣凭奇迹诞生之后,约瑟和马利亚还至少生了六个孩子。(马太福音13:55,56)因此,耶稣在一个大家庭里长大,生活很可能只堪温饱而已。
10.什么表明马利亚和约瑟都是敬畏上帝的人?
10 耶稣的父母敬畏上帝,悉心照顾他。他的母亲马利亚是个杰出的女子。你还记得,天使加百列向她问好时,说:“蒙大恩的啊,你好,耶和华和你同在了。”(路加福音1:28)约瑟也是个虔诚的人。每年他都不惜长途跋涉,走150公里的路,前往耶路撒冷守逾越节。虽然律法只规定男子上耶路撒冷守节,但马利亚也一同上去。(出埃及记23:17;路加福音2:41)有一次节期之后,约瑟和马利亚跟耶稣失散了,结果找了很久才在圣殿的导师们当中找着耶稣,当时耶稣年仅12岁。耶稣对焦虑不已的父母说:“你们不知道我一定在我父亲的家里吗?”(路加福音2:49)对年轻的耶稣来说,“父亲”这个词必然含有十分温馨亲切的意味。原因之一是,他显然知道耶和华才真正是他的父亲。除此之外,耶稣的养父约瑟也必然对他爱护备至。耶和华无疑不会拣选一个苛酷不仁的人去抚养他的爱子!
11.耶稣学会什么手艺?在圣经时代,从事这种职业牵涉到什么?
11 耶稣在拿撒勒逐渐长大,学会了木匠的手艺;这很可能是他的养父约瑟传授给他的。耶稣的技艺精良,别人也称他为“那个木匠”。(马可福音6:3)在圣经时代,木匠受雇去建造房屋,制造家具(包括桌子、凳子、长椅等)和农具。公元2世纪的殉道者查斯丁在《与特利福的对话》一书中论及耶稣说:“他在人类当中的时候,做着木匠的工作,制造犁和轭。”这样的工作绝不轻省,因为古代的木匠很可能买不到现成的木材,因此要亲自出外砍树,带回家去。所以耶稣深知谋生的困难,明白接待顾客、维持生计绝非易事。
12.什么表明约瑟看来死于耶稣之前?这对耶稣有什么影响?
12 耶稣既是长子,很可能也要协助照顾家庭。看来约瑟比耶稣早死;他死后,养家的担子就落在耶稣身上了。b1900年1月1日刊的《锡安守望台》(英语版)说:“据传统说,耶稣还很年轻时,约瑟就去世了;因此耶稣要做木匠的工作,好维持家人的生活。圣经的记载看来也支持这个说法,因为时人把耶稣称为木匠;圣经不时提及耶稣的母亲和弟弟,对约瑟却再没有提及。(马可福音6:3)……因此,很可能从[载于路加福音2:41-49]的事到耶稣受浸的时候,我们的主有十八年时间要履行日常生活的各种职责。”马利亚和她的儿女,包括耶稣在内,深知丧夫和丧父的痛苦。
13.耶稣开始执行服事职务时,为什么他所具有的知识、洞悉力和深挚感情,是地上无人能及的?
13 耶稣显然并非生在富贵之家,自幼养尊处优。相反,他亲身经历到一般老百姓的生活。公元29年,时候来到,耶稣要开始执行上帝委派给他的工作了。那年的秋季,他在水里受浸,被生为上帝属灵的儿子。当时,“天[为他]开了”;看来这表示他能够想起降世之前在天上发生的事,包括他的思想和感情在内。(路加福音3:21,22)因此,耶稣开始执行服事职务的时候,他所具有的知识、洞悉力和深挚感情,是地上无人能及的。福音书的执笔者有很好理由把大部分篇幅用来报道耶稣传道期间所发生的事。即使这样,他们仍然无法把他的所言所行完全记录下来。(约翰福音21:25)可是,凭着他们在灵示下所写的记载,我们能够认识耶稣的思想,明白这个历来最伟大人物的想法。
耶稣是个怎样的人
14.福音书怎样描述耶稣是个宅心仁厚、感情丰富的人?
14 我们从福音书清楚看出,耶稣是个宅心仁厚、感情丰富的人。他表现过多种不同的感情:对麻风病人动了怜悯之心(马可福音1:40,41);因民众顽梗不化而深感忧伤(路加福音19:41,42);向贪婪的兑钱商大发义愤。(约翰福音2:13-17)由于感同身受,耶稣有时也流下泪来,他没有压抑自己的感情。耶稣的密友拉撒路去世后,他目睹拉撒路的姊妹马利亚伤心痛哭,自己也感到十分难过,以致在众人眼前掉下泪来。——约翰福音11:32-36。
15.耶稣待人接物的态度怎样把他的宅心仁厚表露无遗?
15 耶稣待人接物的态度,尤其把他的宅心仁厚表露无遗。他尽力帮助贫苦的人和受欺压的人,叫他们“寻得安舒”。(马太福音11:4,5,28-30)他虽然十分忙碌,却没有忽视困苦的人的需要。无论是一个患血崩的女子悄悄触摸他的外衣,还是一个瞎眼的乞丐高声向他求助,他都乐意予以援手。(马太福音9:20-22;马可福音10:46-52)耶稣留意别人的优点,给予由衷的称赞;可是,有需要的话,他也愿意提出严正的责备。(马太福音16:23;约翰福音1:47;8:44)在耶稣的日子,妇女地位低微,不受重视;可是耶稣却顾及妇女的尊严,对她们表现得体的尊重。(约翰福音4:9,27)难怪当时有些女子甘愿用自己的财物来服事耶稣。——路加福音8:3。
16.什么表明耶稣对生活和物质东西怀有平衡合理的看法?
16 耶稣对生活怀有平衡合理的看法。对他来说,人生最重要的绝不是物质东西。看来他只拥有很少物质东西。他说自己甚至“没有枕下头来的地方”。(马太福音8:20)与此同时,耶稣乐于增加别人的喜乐。他曾出席一个婚宴。在这样的场合,人们通常会载歌载舞、欢笑作乐;显然耶稣并没有令在场的人大为扫兴。事实上,耶稣在这个场合行了他第一个奇迹。由于葡萄酒不够用,耶稣把水变为“能悦人心”的美酒。(诗篇104:15;约翰福音2:1-11)这样,婚宴就能够举行下去,不致令新郎新娘感到尴尬。但耶稣也对这些事情保持平衡,因为圣经报道他孜孜不倦执行服事职务,比提及他出席宴会频常得多。——约翰福音4:34。
17.耶稣是个卓越不凡的导师,何以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他的教训显示什么?
17 耶稣是个卓越不凡的导师。他的许多教训都反映出他十分熟悉日常的生活。(马太福音13:33;路加福音15:8)他的教导方式是无可比拟的——简单易明、切合实际。但更重要的是他教导的内容。他的教训显示,他衷心渴望帮助听者熟识耶和华的思想、感情和行事方式。——约翰福音17:6-8。
18,19.(甲)耶稣怎样生动地描述天父?(乙)下一篇文章会讨论什么问题?
18 耶稣时常运用喻例,以生动的意象把天父显露出来,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人可以用概括的话论及上帝的慈悲;但是,把耶和华比作一个敏于宽恕的父亲,一见到儿子幡然悔悟,重返家园,就“跑去伏在他的颈项上,温柔地吻他”,所生的效果无疑大有分别。(路加福音15:11-24)在当时的犹太社会里,宗教领袖是瞧不起平民百姓的。耶稣却不认同这种阶级歧见,他表明天父是宅心仁厚、和蔼可亲的。上帝宁愿听一个谦卑的收税人向他恳求,也不愿听一个心高气傲的法利赛派的人在祷告里自吹自擂。(路加福音18:9-14)耶稣把耶和华形容为一位体贴入微的上帝;甚至一只小麻雀掉在地上,他也知道。耶稣安慰门徒说:“不要畏惧:你们比很多麻雀贵重得多呢。”(马太福音10:29,31)难怪人们对耶稣的“教导方式”大感惊讶,深深受他吸引。(马太福音7:28,29)有一次,“一大群人”留在他身旁有三天之久,甚至甘愿为此挨饿!——马可福音8:1,2。
19 耶和华在他的话语里把基督的思想启露出来,我们的确有理由为此感激上帝!可是,我们在待人接物方面可以怎样把基督的思想表现出来呢?下一篇文章会讨论这个问题。
[脚注]
b 圣经最后一次直接提及约瑟,是耶稣12岁那年父母在圣殿找着他的时候。在耶稣执行服事职务的起头,他出席在迦拿举行的婚宴,但圣经并没有表示当时约瑟在场。(约翰福音2:1-3)公元33年,耶稣被钉在柱上时,他把马利亚交托给蒙爱的使徒约翰照顾。如果约瑟当时还在生,耶稣就很可能不会这样做了。——约翰福音19:26,27。
-
-
你有没有“基督的思想”?守望台2000年 | 2月15日
-
-
你有没有“基督的思想”?
“但愿赐人忍耐和安慰的上帝,使你们……有基督耶稣一样的思想态度。”——罗马书15:5。
1.许多教会怎样描绘耶稣的样子?为什么这样的描绘并不真实?
“从来没有人看见他笑。”一份伪称是古代罗马官员所写的文件,这样描述耶稣。这份文件大约在公元11世纪出现,据称许多画家都受其影响。a结果,不少图画都把耶稣描绘成一个表情严肃、毫无笑容的人。既然福音书透露耶稣是个亲切仁慈、感情丰富的人,那些绘像显然并不真实。
2.我们可以怎样培养跟“基督耶稣一样的思想态度”?这使我们有能力怎样?
2 显然,要认识真实的耶稣,我们内心必须清楚明白他在地上时是个怎样的人。让我们查考一下福音书的记载,看看“基督的思想”——他的感情、看法、想法和思路——是怎样的。(哥林多前书2:16)同时,我们也想想自己可以怎样培养跟“基督耶稣一样的思想态度”。(罗马书15:5)这样,我们就能够在生活和待人接物方面,更切实跟从耶稣的榜样了。——约翰福音13:15。
平易近人
3,4.(甲)马可福音10:13-16所载的事件在什么时候发生?(乙)门徒试图制止小孩子到耶稣那里,耶稣对此有什么反应?
3 人们深受耶稣所吸引。在不同的场合,年纪和身份各异的人都乐于亲近他。请想想马可福音10:13-16的记载。事情发生在他的服事职务行将结束的时候;当时他正最后一次上耶路撒冷,深知自己会在那里遭受极为痛苦的死亡。——马可福音10:32-34。
4 请想想当时的情景。人们开始把小孩子,包括婴孩,带到耶稣那里,要他祝福小孩子。b可是,门徒却设法制止孩子到耶稣那里。也许他们觉得,在这个重大的时刻,耶稣必然不想受孩子打扰。但他们却完全错了。耶稣发觉门徒不准孩子到他那里,就很不高兴!他把孩子召到他跟前,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制止他们。”(马可福音10:14)他接着所做的,表明他的性情多么仁爱温柔。圣经的记载说:“耶稣把孩子搂进臂膀里,开始祝福他们。”(马可福音10:16)孩子让耶稣把他们搂进臂膀里,显然他们都感觉很自在。
5.马可福音10:13-16的记载透露耶稣是个怎样的人?
5 这个简短的记载透露了不少有关耶稣的为人。请留意耶稣是多么平易近人。他虽然来自天上,地位崇高,却没有威吓或轻看不完美的凡人。(约翰福音17:5)甚至小孩子也在他面前感到自在,这岂不意味深长吗?如果耶稣是个冷冰冰、不苟言笑的人,小孩子就无疑不会喜欢亲近他了!什么年纪的人都喜欢亲近耶稣,因为他们意识到他是个和蔼可亲的人,不会对他们不屑一顾。
6.长老可以怎样使自己更容易亲近?
6 我们读过这个记载之后,可以问问自己:“我有没有基督的思想呢?我和蔼可亲吗?”在这个凶险的时代,上帝的羊群需要亲切的牧人去照顾他们,好像“避风所”一样荫庇他们。(以赛亚书32:1,2;提摩太后书3:1)长老们,你们对弟兄怀有衷心的关注,甘愿献出自己为他们效劳,弟兄就会感受到你们的关怀。他们从你们的面部表情、声调和仁慈态度,就知道你们真正关心他们。这种真挚、亲切的关注能够产生信任的气氛,使别人,包括孩子们,觉得容易亲近你。一个基督徒女子解释她为什么能够放胆对某个长老吐露心事,说:“他跟我说话的时候,态度十分温柔体贴。不是的话,我就很可能一句话也不说了。他令我感到安全。”
体贴别人
7.(甲)什么显示耶稣对人体贴入微?(乙)耶稣何以逐渐恢复一个瞎子的视力?
7 耶稣为人十分体贴。他观察入微,留意别人的感觉。他只是见到别人受苦,就动了怜悯之心,要解除他们的痛苦。(马太福音14:14)他也顾及到别人的能力限度和需要。(约翰福音16:12)有一次,人们带着一个瞎子到耶稣那里,恳求耶稣医好他。耶稣逐步恢复了男子的视力。起初,男子只是看见模糊的人影,“瞧见的东西虽然像树木,却到处行走”。然后耶稣把他的视力完全恢复过来。他为什么要把男子逐渐医好呢?原因很可能是,瞎子既然长期生活在黑暗里,他需要逐步调整,才能适应一个突然看见的光明花花世界。——马可福音8:22-26。
8,9.(甲)耶稣和门徒进入德卡波利斯地区后不久,有什么事发生?(乙)请描述耶稣医好失聪男子的经过。
8 请也想想另一件事,这件事发生于公元32年逾越节之后不久。当时耶稣和门徒进入加利利海以东的德卡波利斯地区。群众不久就找着他们,把许多有病和残障的人带到耶稣那里;耶稣全都治好了他们。(马太福音15:29,30)值得注意的是,耶稣留意到其中一个男子,给他特别的关注。只有福音书执笔者马可才把这件事记录下来,报道事情发生的经过。——马可福音7:31-35。
9 那个男子是失聪的,也有言语的障碍。耶稣也许察觉这人特别紧张或羞怯,于是做了一件有点儿不寻常的事。耶稣私下带这人离开群众,然后用手势表示他打算做什么。耶稣“把手指放进他的耳朵,吐了点唾沫摸他的舌头”。(马可福音7:33)接着,耶稣抬头望天,深深叹息。通过这些动作,耶稣有如对男子表示:“我将要为你做的事,是凭着上帝的力量做的”。最后,耶稣说:“开了吧。”(马可福音7:34)男子的听觉就恢复了,他也能够正常说话。
10,11.在会众和家里,我们可以怎样体恤别人的感觉?
10 耶稣多么体贴别人!他敏于留意别人的感觉。他富于同情心,行事谨慎,以免伤害了别人的感情。身为基督徒,我们也该在这方面培养和表现基督的思想。圣经劝勉我们:“你们所有人都要思想相若,体恤别人,存弟兄之情,有温柔怜恤之心,思想谦卑。”(彼得前书3:8)我们要听从这个劝告,就得在言行方面体恤别人的感觉才行。
11 在会众里,我们要是体恤别人的感觉,就会顾及他们的尊严,待他们好像我们想别人待我们一样。(马太福音7:12)我们会小心留意自己所说的话和说话的方式。(歌罗西书4:6)要记住,“说话浮躁的,如刀刺人”。(箴言12:18)家里的情形又怎样?夫妻真心相爱,就会敏于留意对方的感觉。(以弗所书5:33)他们会避免说话尖酸刻薄、吹毛求疵,因为这只会伤害对方的感情,造成难以痊愈的创伤。仁爱的父母会记住,孩子也是有感情的。如果父母需要纠正儿女,他们也要顾及孩子的尊严,以免不必要地令儿女难堪。c(歌罗西书3:21)我们体贴别人,就表明自己具有基督的思想了。
愿意信任别人
12.耶稣怎样对门徒怀有平衡、现实的看法?
12 耶稣对门徒怀有平衡、现实的看法。他深知他们不是十全十美的。毕竟,耶稣能够洞悉人心。(约翰福音2:24,25)即使这样,他不是只看门徒的弱点,同时也留意他们的优点。他看出耶和华所吸引的这些人具有很大的潜质。(约翰福音6:44)耶稣对门徒怀有积极的看法,这从他对待门徒的方式足以见之。值得留意的一点是,他愿意信任他们。
13.耶稣怎样信任他的门徒?
13 什么表明耶稣信任他的门徒呢?他离开地上的时候,把一项沉重的责任交托给他的受膏门徒。他把照料普世王国权益的重任交在门徒手中。(马太福音25:14,15;路加福音12:42-44)在执行服事职务期间,他甚至在小事上也间接表明他信任自己的门徒。他施行奇迹,喂饱大群民众时,他放心让门徒把食物分发出去。——马太福音14:15-21;15:32-37。
14.你会怎样概述马可福音4:35-41的记载?
14 请也想想马可福音4:35-41的记载。当时耶稣和门徒上了船,向东驶往加利利海的对岸去。船起航后不久,耶稣在船尾躺下,很快就熟睡了。可是不久之后,“有一股极其猛烈的暴风刮起”。这样的暴风在加利利海并非罕见。由于这个湖的地势低达海平面以下200米,湖面的空气比四周的暖得多,结果造成了气流的移动。除此之外,还不时有强风从北部的黑门山沿着约旦河谷吹来。所以,湖上可以一时风平浪静,下一刻却风浪大作。请想想这点:耶稣在加利利长大,自然清楚知道湖上时常刮起风暴,可是他却安心睡觉。耶稣有好几个门徒都是渔夫,即使有风暴突然刮起,他信任门徒必定有能力应付。——马太福音4:18,19。
15.耶稣愿意信任门徒,我们可以怎样效法他?
15 耶稣愿意信任门徒,我们能够在这方面效法他吗?有些人不很愿意让别人分担责任。他们总要支配一切。他们也许想道:“如果要事情做得好,就得由我亲自出马!”可是,如果我们凡事都不肯假手于人,那就可能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或不必要地牺牲了与家人共处的时间。除此之外,如果我们不愿把适当的工作和责任交给别人分担,他们就可能无法获得所需的经验和训练了。所以,明智的做法是学会信任别人,放心把事情交给他们照管。我们最好忠实地问问自己:“在这方面,我具有基督的思想吗?我愿意把某些工作交给别人照料,相信他们会尽力而为吗?”
表示对门徒有信心
16,17.耶稣在临死的晚上,虽然知道使徒们会舍弃他,却怎样安慰他们?
16 在另一个重要方面,耶稣也表明他对门徒怀有积极的看法。他让门徒知道他对他们有信心。耶稣在临死的晚上,对使徒们说了一番安慰的话,清楚表明他对门徒有充分信心。请留意当时所发生的事。
17 那天晚上,耶稣做了很多事。首先,他为使徒们洗脚,借此以身作则,教他们要谦卑自抑。之后,他设立了记念他死亡的晚餐。然后,使徒们再次为了他们当中谁看来最大而激烈争吵。耶稣没有责骂他们,只是耐心地跟他们推理。他预先告诉他们前头会有什么事发生:“今天晚上你们全都会因为我的事绊倒,因为有话写着说,‘我要击打牧人,羊群的绵羊就分散各处。’”(马太福音26:31;撒迦利亚书13:7)耶稣知道他最亲密的同伴会在他遭遇逆境时弃他而去。即使这样,他也没有谴责他们。刚相反,他告诉他们说:“我被兴起以后,要比你们先到加利利去。”(马太福音26:32)不错,他向门徒提出保证,虽然他们会舍弃他,他却不会舍弃他们。在这场严峻的考验过去之后,他会跟他们再次见面。
18.在加利利,耶稣把什么重大的使命交托给门徒?使徒们怎样执行这项任务?
18 耶稣并没有食言。后来他在加利利向十一个忠心的使徒显现,当时他们也召集了许多门徒跟他们一起。(马太福音28:16,17;哥林多前书15:6)在那里,耶稣把一项重大的使命托付给他们,说:“所以你们要去,使所有国族的人成为门徒,奉父亲、儿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浸,我吩咐你们的一切,都要教导他们遵守。”(马太福音28:19,20)使徒行传清楚显示,使徒们的确努力执行这项任务。在公元1世纪,他们孜孜不倦地带头推行宣扬好消息的工作。——使徒行传2:41,42;4:33;5:27-32。
19.关于基督的思想,我们从他复活后的行动学到什么?
19 关于基督的思想,我们从以上的记载学到什么呢?耶稣虽见过使徒们最差的表现,可是他仍然“爱他们直到终结”。(约翰福音13:1)虽然使徒们有许多弱点,耶稣却让他们知道,他仍然相信他们。请留意,耶稣的信心并没有落空。耶稣既表示对他们完全信任,这无疑大大激励他们,使他们更决心执行他托付给他们的工作。
20,21.我们可以怎样对信徒同工怀有积极的看法?
20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怎样表现基督的思想呢?不要对信徒同工怀有消极的看法。要是你觉得他们一无是处,你的言行就很可能会把你的想法流露出来。(路加福音6:45)可是圣经告诉我们,人有爱心,就会“凡事相信”。(哥林多前书13:7)爱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爱能够建立而非破坏。爱心和鼓励比威吓更能打动人心。我们对人表现信任,就能够建立和激励他们。(帖撒罗尼迦前书5:11)像基督一样,我们对弟兄怀有积极的看法,就会对他们有所鼓励,也引发出他们的优点来。
21 培养和表现基督的思想,不仅限于仿效基督所做的某些事而已。正如上一篇文章指出,我们要真正像耶稣一样行事为人,就必须首先学会耶稣的看法。我们也从福音书看出耶稣的另一面,了解他的思想品格和对工作怀有什么感觉。下一篇文章会讨论这些问题。
[脚注]
a 伪造文件的人描述到耶稣的容貌,包括他头发、胡子、眼睛的颜色。圣经译者埃德加·古兹匹德指出,伪造这份文件的用意“在于使画家手册里的耶稣容貌更为人所接受”。
b 看来孩子的年龄大小不一。译作“小孩子”的词语也用来指崖鲁那12岁的女儿。(马可福音5:39,42;10:13)可是,在同一个记载里,路加所用的词语也可以用来指婴儿。——路加福音1:41;2:12;18:15。
c 见《守望台》1998年4月1日刊“你顾及别人的尊严吗?”一文。
-
-
你行事像耶稣一样吗?守望台2000年 | 2月15日
-
-
你行事像耶稣一样吗?
“耶稣……看见一大群人。耶稣对他们动了怜悯的心,因为他们好像绵羊没有牧人一样,就开始教导他们。”——马可福音6:34。
1.人表现令人钦佩的美德,为什么是可以了解的?
自古至今,许多人都表现令人钦佩的美德。这是可以了解的。耶和华上帝仁爱慈祥、慷慨大度,具有许多可敬的特质。既然人是按照上帝的形像造的,所以许多人也能表现一定程度的爱心、仁慈、怜悯和其他敬虔的特质,就像众人都具有良心的作用一般。(创世记1:26;罗马书2:14,15)可是,你也许意识到,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敏于表现这些特质。
2.有些人致力于什么善工,也许因此认为自己正在效法基督?
2 你很可能认识一些古道热肠的人;他们常常探望和扶助病人,善待残障的人,慷慨赈济穷人。有些人慈悲为怀,献出一生在麻风病院或孤儿院服务;有些在医院或善终医院做义务工作,又有些尽力帮助露宿者和难民。他们有些人也许认为自己正在效法耶稣。耶稣为基督徒立下了典范。我们在福音书读到基督医治病人,喂饱饥饿的人。(马可福音1:34;8:1-9;路加福音4:40)耶稣所表现的爱心、温柔和怜悯,把“基督的思想”充分反映出来;他这样做,正是效法他天父的榜样。——哥林多前书2:16。
3.为了以平衡的眼光看耶稣的善工,我们要想到什么?
3 可是,你有没有留意到,今天许多人虽然深受耶稣的爱心和怜悯所感动,却忽略了基督的思想的重要一面?我们仔细想想马可福音第6章的记载,可以帮助我们明白这点。我们读到许多人把病人带到耶稣那里求他医治。从上下文,我们也获知耶稣看见到他那里来的大群民众饿了,就施行奇迹喂饱他们。(马可福音6:35-44,54-56)医治病人、喂饱饥饿的人,诚然是爱心和怜悯的美好表现,但这是不是耶稣帮助人的主要方式呢?耶稣努力效法耶和华,在爱心、仁慈和怜悯方面立下了完美的榜样,我们怎样才能尽力效法他呢?
响应属灵的需要
4.马可福音6:30-34所载事迹的背景怎样?
4 耶稣怜悯周遭的人,主要是因为他们在灵性上十分贫乏。人在灵性上的需要比身体上的需要更重要。请想想马可福音6:30-34的记载。时间大约接近公元32年的逾越节,事件发生在加利利海的岸上。当时使徒们感觉很兴奋,而这是有理由的。他们刚从外地周游传道回来,来到耶稣那里,无疑很想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他。可是,有一群民众聚集起来,人数很多,耶稣和使徒连用膳和休息的时间也没有。耶稣对使徒说:“你们来,同我私下到僻静的地方休息一下。”(马可福音6:31)他们很可能在迦百农附近上船,前往加利利海对岸的一个僻静地方去。但群众却跑到那里,赶在他们前头。耶稣有什么反应呢?民众打扰了他的独处时间,他有没有不高兴呢?绝没有!
5.耶稣对来到他那里的群众有什么感觉?他于是怎样做?
5 耶稣见到数以千计的群众(其中许多是有病的人)聚集起来热切等候他,心里不禁大为感动。(马太福音14:14;马可福音6:44)马可的记载特别注意两点,那就是什么使耶稣动了怜悯之心,和他对事情有什么反应。马可写道:“耶稣……看见一大群人。耶稣对他们动了怜悯的心,因为他们好像绵羊没有牧人一样,就开始教导他们许多事。”(马可福音6:34)耶稣不是只见到一大群民众,而是看出每个人都有灵性上的需要。他们好像迷途的绵羊一样,没有牧人照顾和保护,带他们到牧场上吃草。耶稣见到铁石心肠的宗教领袖以牧者自居,他们本该好好照顾羊群才对,却反而鄙视一般老百姓,对人民的灵性需要漠不关心。(以西结书34:2-4;约翰福音7:47-49)耶稣对待羊群的方式却截然不同,他尽力造益他们。耶稣开始教导他们认识上帝的王国。
6,7.(甲)据福音书透露,耶稣首先留意人们的什么需要?(乙)耶稣传道教人,主要是出于什么动机?
6 请留意另一个对应的记载怎样叙述事件的先后次序和重要性。这个记载是路加写的,他是个医生,自然关心别人的身体健康。可是他写道:“群众……跟随[耶稣]。耶稣仁慈地接待他们,开始对他们讲论上帝的王国,医治 需要治好的人。”(路加福音9:11;歌罗西书4:14)虽然圣经并非每次都以这个次序报道奇迹,但在这个受灵示的记载里,路加首先注意的却是什么呢?是耶稣教导群众。
7 这跟马可福音6:34所着重的完全一致。经文清楚表示耶稣动了怜悯之心的主要原因。他留意到人们的灵性需要,于是尽力教导他们。在服事职务的早期,耶稣曾说:“我……必须往别城去宣扬上帝王国的好消息,因为我奉差前来,正是为了这件事。”(路加福音4:43)可是,如果我们以为耶稣宣扬王国信息,只是出于责任感,仿佛迫不得已,才敷衍做点传道工作似的,那就大错特错了。耶稣传讲好消息,主要是出于他对人们的怜爱。耶稣最能造福人——甚至是有病的人、受邪灵缠扰的人、穷苦饥饿的人——的工作是,帮助他们认识、接受和喜爱上帝王国的真理。这个王国将要昭雪耶和华的至高统治权,为人类带来永远的幸福,所以实在是个最重要的真理。
8.耶稣怎样看自己的传道教人工作?
8 耶稣积极宣扬王国的好消息,因为这正是他降世的重要原因。在地上的服事职务行将结束时,耶稣告诉彼拉多说:“我为这件事而生,也为这件事来到世界:为要给真理作见证。凡在真理这边的,都听我的声音。”(约翰福音18:37)我们在以上两篇文章指出,耶稣是个宅心仁厚的人。他对人关怀备至、和蔼可亲、体贴入微。他愿意信任人;最重要的是,他满怀爱心。我们想真正了解基督的思想,就必须认识耶稣的品格的这些层面。同样重要的是,我们也会认同他把传道教人的工作置于首位。
鼓励人作见证
9.谁也要优先做传道教人的工作?
9 传道教人是爱心和怜悯的表现,应该居于优先的地位。但并不是只有耶稣才要这样做。他吩咐门徒要效法他,怀有一样的动机,优先留意真正重要的事,并采取同样的行动。例如,耶稣拣选了十二使徒之后,他要他们做什么呢?马可福音3:14,15告诉我们:“他设立了十二个人,称他们为‘使徒’,要他们常常跟他在一起,也要差遣他们出去做宣讲工作,有权驱逐邪灵。”你看出使徒们要优先做什么事吗?
10,11.(甲)耶稣派出十二使徒的时候,吩咐他们做什么?(乙)使徒奉差出去,主要是要做什么工作?
10 其后,耶稣让十二使徒有能力治病和驱逐邪灵。(马太福音10:1;路加福音9:1)他也差他们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绵羊”那里去。他们要做什么呢?耶稣嘱咐他们:“你们要一面走,一面宣讲说:‘天上的王国临近了。’要治好病人,兴起死人,叫麻风病人洁净,把邪灵驱逐出去。”(马太福音10:5-8;路加福音9:2)他们实际上做了什么呢?“门徒就出发[1]做宣讲工作,叫人悔改,[2]又驱逐许多邪灵,用油抹润许多有病的人,治好他们。”——马可福音6:12,13。
11 既然圣经不是每次都首先提及教人,我们对事件的优先次序和涉及的动机作出结论,是否有点望文生义呢?(路加福音10:1-9)可是,圣经的确较常先论及教人,然后才提到治病;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请想想以上记载的上下文。耶稣派出十二使徒之前,他留意到群众的情况,触动了他的心弦。圣经说:“耶稣出发周游各城各村,在会堂里教导人,宣讲王国的好消息,治好各种疾病、各种弱症。他看见群众,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好像绵羊没有牧人一样,被人剥皮,四处丢弃。于是他对门徒说:‘庄稼的确很多,工人实在太少。所以你们要切切求庄稼的主人差工人出去收割庄稼。’”——马太福音9:35-38。
12.耶稣和使徒所行的奇迹,还能达成什么目的?
12 使徒们追随耶稣左右,无疑能够吸收到基督的思想。他们能够看出,他们要对人表现真正的爱心和怜悯,就得努力传道教人,帮助人认识上帝的王国,这是他们的善工的主要部分。有鉴于此,像治病一类身体上的善行,所达成的目的不是仅限于帮助有需要的人而已。你也许想到,有些人可能只是受到治病和神奇地获得食物所吸引。(马太福音4:24,25;8:16;9:32,33;14:35,36;约翰福音6:26)可是,除了给人身体上的裨益之外,这些善工还叫旁观者看出,耶稣的确是上帝的儿子,也是摩西所预告的那位“先知”。——约翰福音6:14;申命记18:15。
13.申命记18:18的预言,强调“先知”担任什么工作?
13 耶稣就是那位“先知”,这件事有什么重大意义呢?请想想,圣经预告这位先知的首要任务是什么?他主要是凭着奇迹治病,或喂饱饥饿的人而闻名吗?申命记18:18预告说:“我必在他们弟兄中间给他们兴起一位先知,像你。我要将当说的话传给他;他要将我一切所吩咐的都传给他们。”因此,即使使徒们学会了表现温柔怜恤之心,他们看出传道教人的活动也是基督的思想的表现。这就是最能造福人的工作。这样,贫病的人才能得到永久的裨益,而不是仅多活几年或饱餐一顿而已。——约翰福音6:26-30。
今天养成基督的思想
14.我们具有基督的思想,跟传道工作有什么关系?
14 使徒保罗对早期的基督徒写道: “我们确实有基督的思想。”(哥林多前书2:16)当然,我们没有人会认为,惟独公元1世纪的人——耶稣和他的早期门徒——才具有基督的思想。我们都承认自己有责任要宣扬好消息,使人成为基督的门徒。(马太福音24:14;28:19,20)可是,我们检讨一下自己怀着什么动机参与这件工作,无疑是有益的。我们做这件工作,不该只是出于责任感。我们参与服事职务的首要理由,是因为我们爱上帝的缘故。我们要真正效法耶稣,就该受到怜悯之心所推动,努力传道教人。——马太福音22:37-39。
15.在公开的服事职务上,为什么怜悯之心是不可少的?
15 诚然,要对不同信仰的人表现怜悯,也许未必总是很容易。别人要是对我们的信息毫无兴趣,不愿接受,或甚至大加反对,我们要对这样的人表现怜悯就更不容易了。可是,如果我们失去了对人的爱心和怜悯,就失去一股推动我们参与基督徒服事职务的强大力量了。既然如此,我们可以怎样培养怜悯之心呢?我们可以用耶稣的态度去看世上的人。在耶稣看来,民众“好像绵羊没有牧人一样,被人剥皮,四处丢弃”。(马太福音9:36)这岂不正是今天许多人的写照吗?他们饱受伪宗教牧人所忽视、蒙蔽,在灵性上仿佛瞎了眼一般。结果,他们对圣经的健全指引和上帝王国行将带来的乐园情况,都一无所知。他们面对贫穷、家庭不和、疾病、死亡等生活问题,却没有听到王国的希望。但我们却拥有他们所亟须的东西:上帝王国的好消息!这个王国已在天上建立起来。人只要寄望于这个王国,就能够保全性命。
16.为什么我们很想把好消息告诉人?
16 想到周遭的人在灵性上这么贫乏,你的心岂不推使你尽力把上帝的仁爱旨意告诉他们吗?不错,我们的工作是发自怜悯的。我们对人的感觉要是跟耶稣的一样,我们的声调、面部表情、教导的方式,都会把这种感觉流露出来。这样,那些“适合得永远生命的人”就更易受我们的信息所吸引了。——使徒行传13:48。
17.(甲)我们可以怎样向人表现爱心和怜悯?(乙)为什么我们并不是要么就向人行善,要么就参与公开服事职务?
17 当然,我们应当在生活的每一方面都表现爱心和怜悯。我们要善待不幸的人、有病的人和贫穷的人,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设法消除他们的困苦。对于痛失亲者的人,我们要以言行舒缓他们的哀伤。(路加福音7:11-15;约翰福音11:33-35)可是,我们不会像某些人道主义者一样,只把善行主要集中在对人表现爱心、仁慈、怜悯之上。如果我们受到这些敬虔美德所推动,并在基督徒传道教人的工作上表现出来,对人的裨益就更大了。你还记得耶稣论及犹太宗教领袖说:“你们把薄荷、莳萝、枯茗草,交纳十分之一,律法上较重大的事,就是公正、慈悲、忠信,反而漠视了。这些事你们本来就有义务要做,但其他的事也不可漠视。”(马太福音23:23)耶稣不是两者仅择其一,要么就帮助人满足身体上的需要,要么就教导他们认识予人生命的属灵真理。不然,耶稣两者都兼顾。即使如此,他仍然以教导工作为主,因为这件事给人的帮助是永久的。——约翰福音20:16。
18.我们讨论过基督的思想后,应当怎样做?
18 耶和华把基督的思想向我们启露出来,令我们感激不已!耶稣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凭着福音书的记载,我们得以更清楚认识他的思想、感情、特质、活动和优先专注的事。既然圣经把耶稣启露出来,我们自应留意阅读和沉思其中的内容,把学到的知识实践出来。要记住,我们要真的像耶稣一样行事为人,就必须在自己不完美的能力范围内效学耶稣的思想、感情和对事情的看法。因此,让我们决心培养和表现基督的思想。这就是最佳的生活方式,也是最佳的待人之道。耶稣把仁爱的上帝耶和华完美地反映出来。我们要亲近上帝,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具有“基督的思想”。——哥林多后书1:3;希伯来书1:3。
-
-
你行事像耶稣一样吗?守望台2000年 | 2月15日
-
-
[第23页的整页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