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不靠口头传统而得的正义
    守望台1990年 | 11月1日
    • 不靠口头传统而得的正义

      “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马太福音5:20。

      1,2.在耶稣发表他的登山宝训之前,有什么事情发生?

      耶稣花了一夜在山上,星光闪烁的天空在他头上绵延伸展,夜间活动的小动物在树丛里左穿右插。在东面,加利利海的潮水轻拍岸边。但耶稣只是模糊地留意到四周安谧、恬静的美景。他花了一夜向他的天父耶和华祷告。他需要天父的指引。明天是个极为重要的日子。

      2 东方的天空已经发白。鸟儿开始四处活动,啁啾细啭。野花在风中轻轻摇曳。太阳在海天之间射出第一道光的时候,耶稣叫他的门徒来到跟前,从他们当中选出12人成为他的使徒。然后,在12人陪同之下,耶稣开始下山。这时候,他们已能够看到群众从加利利、泰尔、西顿、犹太、耶路撒冷汇集前来。他们来是要疾病获得医治。耶和华的能力从耶稣身上发出来,许多人摸了他便痊愈了。他们来也是要听耶稣说话,因为对他们愁烦的心来说,耶稣的话就好像医人的镇痛药一般。——马太福音4:25;路加福音6:12-19。

      3.为什么耶稣开始说话时,门徒和群众都怀着期待之心?

      3 在比较正式的教导场合,拉比通常都习惯坐下来。在公元31年这个春天的早晨,耶稣正是这样做;看来他坐在山腰上一个比较高的地方。他的门徒和群众看见他这样坐着,就知道有些特别的事情要发生了,于是他们在耶稣四周聚集起来期待着。耶稣开始发言的时候,他们都期待着他的话;一段时间之后,耶稣结束他的谈话,他们都因所听见的惊诧不已。让我们看看他们为什么感到惊讶。——马太福音7:28。

      两种正义

      4.(甲)哪两种正义大相径庭?(乙)口头传统的用意何在?这个目的有达到吗?

      4 耶稣在登山宝训里(载于马太福音5:1-7:29和路加福音6:17-49)把两个阶级的人作一强烈对照:文士和法利赛人,以及他们所压迫的平民。他提及两种正义,就是法利赛人虚伪的正义和上帝真实的正义。(马太福音5:6,20)法利赛人的自以为义是根源于口头传统的。这些口头传统在公元前第二世纪设立,作为“围住律法的篱笆”,以防止律法受希腊文化所影响。结果人把这些传统视为律法的一部分。事实上,文士们甚至认为口头传统比书面律法更重要。密西拿经说:“遵守文士的话[他们的口头传统],应比遵守书面律法的话更加严格。”因此,他们的传统非但没有成为“围住律法的篱笆”去保护律法,反而削弱和废弃了律法。正如耶稣说:“你们为了坚守自己的传统,而巧妙的把上帝的诫命拒绝了。”——马可福音7:5-9,《新译》;马太福音15:1-9。

      5.(甲)前来听耶稣讲道的平民正处于什么情况?文士和法利赛人对他们有什么看法?(乙)什么使口头传统成为劳苦大众肩头上的大重担?

      5 蜂拥前来聆听耶稣说话的平民在灵性上十分贫乏,“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马太福音9:36)文士和法利赛人倨傲骄矜地藐视他们,叫他们做安哈阿雷特斯(ʽam-ha·ʼaʹrets, 土地之民);他们鄙视这些人,认为他们是无知而受咒诅的罪人,不配得复活,因为他们没有遵守口头传统。到耶稣的时候,这些传统已变得非常浩繁;它们是琐碎的条文、沉重的泥淖——充满浪费时间的繁文缛节——劳苦大众根本没有可能加以遵守。难怪耶稣指摘这些传统是‘人肩上难担的重担’。——马太福音23:4;约翰福音7:45-49。

      6.耶稣在起头所作的宣告有什么叫人吃惊的地方?这些宣告表示他的门徒以及文士和法利赛人在地位上有什么转变?

      6 因此,耶稣在山坡上坐下来的时候,那些前来聆听的,是他的门徒和在灵性上饥饿匮乏的群众。这些人必然发觉耶稣在起头所作的宣告叫人吃惊。‘贫穷的人快乐了,饥饿的人快乐了,哀哭的人快乐了,被人恨恶的人快乐了。’但人如果贫穷、饥饿、哀哭、被人恨恶,又怎能够快乐呢?耶稣也宣告那些富有、饱足、喜笑、受人钦佩的人有祸了!(路加福音6:20-26)只不过短短几句话,耶稣就已经扭转了一切传统的评价观念和受人接纳的人为标准。这是个戏剧性的地位转换,与耶稣后来所说的话完全一致:“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路加福音18:9-14。

      7.耶稣在起头所说的话必然对于那些在灵性上饥饿贫乏的群众有什么影响?

      7 跟自大自满的文士和法利赛人相反,在这个早上来到耶稣跟前的人都意识到自己在灵性上的可悲情况。耶稣的开场白必然使他们充满希望:“认识自己的灵性需要的人快乐了,为因属天的王国是属于他们的。”耶稣补充以下的话时,他们的精神必然多么抖擞:‘饥渴慕义的人快乐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马太福音5:3,6,《新世》;约翰福音6:35;启示录7:16,17)不错,他们能在正义方面得到饱足,但不是借着法利赛人那种正义。

      ‘在人面前正义’并不足够

      8.为什么有些人怀疑自己怎能够比文士和法利赛人更正义?但为什么他们必须更正义才行?

      8 耶稣说:“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马太福音5:17-20;可参看马可福音2:23-28;3:1-6;7:1-13。)有些人必然想道:‘比法利赛人更正义?他们禁食、祷告、作什一捐,又施舍,又花一生研究律法。我们的正义怎能够超过他们的呢?’但他们必须更正义才行。法利赛人也许非常受人尊重,在上帝眼中却并非这样。在另一个场合,耶稣对这些法利赛人说:“你们是在人面前自称为义的,你们的心,上帝却知道;因为人所尊贵的,是上帝看为可憎恶的。”——路加福音16:15。

      9-11.(甲)文士和法利赛人以为他们可以在上帝面前获得正义地位的方法之一是什么?(乙)他们赖以获得正义的第二个方法是什么?(丙)他们所倚靠的第三个方法是什么?使徒保罗的什么话表明这个方法注定失败?

      9 拉比订立了自己的规条以求得到正义。其中之一是身为亚伯拉罕的后代所带来的功劳:“我们的父亚伯拉罕的门徒享有这个世界,并且要承受将临的世界。”(密西拿经)也许为了针对这个传统,施浸者约翰警告来到他面前的法利赛人说:“你们要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不要自己心里说:‘有亚伯拉罕为我们的祖宗[仿佛这就足够了一般]。’”——马太福音3:7-9;也可参看约翰福音8:33,39。

      10 据他们说,第二个获得正义的方法是借着施舍。公元前第二世纪虔诚的犹太人所写的两本外典反映出这种传统观念。见于多俾亚传的一句话说:“施舍救人脱免死亡,且涤尽一切罪恶。”(12:9,《主经》)德训篇同意道:“水可以消灭烈火,施舍可以补赎罪过。”——3:33,《主经》。

      11 他们追求正义的第三个方法就是借着遵守律法。他们的口头传统主张如果人的行为大部分是良善的,他就会得救。审判“是按照善行恶行的多寡而定”(密西拿经)。为了在审判的时候得蒙眷顾,他们关心怎样“获得比罪更多的功劳”。如果一个人的善行比他的恶行多一件,他就会得救——仿佛上帝借着一一数算他们的琐事而审判他们一般!(马太福音23:23,24)保罗指出正确的观点,写道:“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个因行律法能在上帝面前称义。”(罗马书3:20)显然,基督徒的正义必须胜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正义才行!

      “你们听见有话说”

      12.(甲)耶稣在登山宝训里对他平常引用希伯来文圣经的方式作出什么改变?为什么?(乙)我们从他运用第六个‘有话说’的方式获悉什么?

      12 耶稣从前引用希伯来文圣经的时候,说:“经上记着说。”(马太福音4:4,7,10)但在登山宝训里,耶稣六次用以下的话提出一些听来好像来自希伯来文圣经的字句:‘有话说。’(马太福音5:21,27,31,33,38,43)为什么呢?因为他当时所指的是法利赛人根据传统去解释的经文,而这些传统是和上帝的诫命抵触的。(申命记4:2;马太福音15:3)在这一连串的话里,耶稣第六次,也就是最后一次,引用以上一句话的时候,这点就很明显了:“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但根本没有一条摩西律法说:“[要]恨你的仇敌。”这样说的是文士和法利赛人。这就是他们对“爱你的邻舍”这条律法的解释——单爱你的犹太邻舍,不要爱其他人。

      13.耶稣怎样警告人甚至行为的肇始也可能导致实际的谋杀?

      13 现在请想想这六段话的头一段。耶稣宣告说:“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杀人’;又说:‘凡杀人的难免受审判。’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继续]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马太福音5:21,22)心中的愤怒可以导致中伤别人,并且凭此认定别人有罪,最终甚至可能导致谋杀的行动。心中长久埋藏的愤怒可以致命:“凡恨他弟兄的,就是杀人的。”——约翰一书3:15。

      14.耶稣怎样劝告我们,导致通奸的路连踏上也不可?

      14 耶稣接着说:“你们听见有话说:‘不可奸淫。’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马太福音5:27,28)你不想与人通奸吗?那么,就连这条路也不要踏上去。不要想及通奸的事,也不要用这些思想来自娱。要保守你的心,因为心乃是这些事的根源。(箴言4:23;马太福音15:18,19)雅各书1:14,15警告道:“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人有时会说:‘你不能完成的事就不要开始。’但在这件事上,我们应当说:‘你不能停止的事就不要开始。’有些人甚至在行刑队面前受死亡威胁,仍然保持忠心,但后来却对性不道德的奸狡诱惑屈膝。

      15.耶稣对离婚的立场怎样与犹太口头传统所主张的截然不同?

      15 现在我们来到耶稣的第三段话,他说:“又有话说:‘人若休妻,就当给她休书。’只是我告诉你们,凡休妻的,若不是为淫乱的缘故,就是叫她作淫妇了;人若娶这被休的妇人[意即不是因性不道德的理由被休的妇人],也是犯奸淫了。”(马太福音5:31,32)有些犹太人诡诈地对待自己的妻子,以最薄弱的理由和她们离婚。(玛拉基书2:13-16;马太福音19:3-9)口头律法容许男子与妻子离婚,“即使她只是弄坏了他的一道菜”,或者“他找到另一个比她更漂亮的女子。”——密西拿经。

      16.什么犹太习俗使起誓变得毫无意义?耶稣采取什么立场?

      16 耶稣以类似的语气继续说:“你们又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背誓……。’只是我告诉你们,什么誓都不可起。”当时犹太人已滥用了发誓这个方法,时常为了鸡毛蒜皮的事就起许多誓,但却没有实行。但耶稣说:“什么誓都不可起。……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他的规定很简单:不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忠实,不用发誓去保证自己的话。要把誓言留待十分重要的事情才使用。——马太福音5:33-37;可与23:16-22比较。

      17.耶稣教导人采取什么比“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更好的做法?

      17 耶稣接着说:“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马太福音5:38-42)耶稣在这里所指的不是蓄意伤人的殴打,而是为了侮辱人而用手背掌掴人。你无需还以颜色,侮辱对方而降低自己的人格。不要以恶报恶。相反,要还以良善,“继续以善胜恶”。——罗马书12:17-21,《新世》。

      18.(甲)犹太人怎样更改爱邻舍的律法?但耶稣怎样反对这种主张?(乙)当某个律法师想限制“邻舍”一词的应用范围时,耶稣对他提出什么答复?

      18 在第六个例子,也是最后一个例子,耶稣清楚表明摩西律法怎样被拉比传统所削弱:“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马太福音5:43,44)写下来的摩西律法并没有对爱加以任何限制:“要爱人如己。”(利未记19:18)不愿遵守这条诫命的是法利赛人。为了避免遵从这条诫命,他们把“邻舍”一词限于那些谨守传统的人。由于这样,后来耶稣提醒某个律法师‘爱你的邻舍如同自己’这条命令时,那人狡辩道:“谁是我的邻舍呢?”耶稣用良善的撒马利亚人的比方回答这个问题——谁需要你,你就要使自己成为他的邻舍。——路加福音10:25-37。

      19.耶和华对恶人所采取的什么行动是耶稣推荐我们加以跟从的?

      19 耶稣继续提出他的教训,宣布说:‘上帝向恶人表现爱心。他叫太阳照他们,降雨给他们。爱那些爱你们的人没有什么长处,恶人也这样做。你们没有理由因此得赏赐。要证明你们是上帝的儿子。要效法上帝。要使自己成为众人的邻舍,并且爱你们的邻舍。“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马太福音5:45-48)要按照这样的标准生活是多大的挑战!这表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正义多么不足!

      20.耶稣非但没有废弃摩西律法,反而怎样扩大和加深律法的效力,并且把律法推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20 因此,耶稣提及部分律法,然后加上“只是我告诉你们”这句话时,他并没有废掉摩西律法而以其他规定取而代之。他非但没有这样做,反而阐明律法背后的精神而将律法的力量加深和扩大。一条支配弟兄关系的更高律法把持续的恶意判为谋杀。一条有关纯洁的更高律法把持续的色情思想定为通奸。一条有关婚姻的更高律法否定人可以因琐事离婚,结果导致与通奸无异的再婚。一条有关真理的更高律法表明反复发誓是毫无必要的。一条有关温和的更高律法拒绝报复。一条有关爱心的更高律法要求人表现不受限制的敬虔爱心。

      21.对于拉比的自以为义,耶稣的劝戒揭露了什么事?群众还会获悉什么事?

      21 对那些初次听见这些话的人来说,他们听见这些前所未闻的劝戒时,必然受到多么深刻的冲击!耶稣的话表明,墨守拉比传统而达至的自以为义根本毫无价值!但正如下一篇文章表明,耶稣继续他的登山宝训时,饥渴向慕上帝正义的人获悉怎样获致这种正义。

  • 要继续寻求王国和上帝的正义
    守望台1990年 | 11月1日
    • 1,2.文士和法利赛人把自己的善行变成什么?耶稣对跟从者提出什么警告?

      文士和法利赛人用自己的方法,而不是上帝的方法,去寻求正义。不但这样,他们即使做一些本身是良善的行动,也要把这些行为变成让人看见的虚伪表演。他们所事奉的不是上帝,而是自己的虚荣心。耶稣警告门徒不要这样惺惺作态,说:“你们要小心,不可将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们看见,若是这样,就不能得你们天父的赏赐了。”——马太福音6:1。

      2 耶和华赏识那些向穷人施舍的人——却不喜欢像法利赛人一样做的人。耶稣警告门徒不要仿效他们,说:“所以,你们施舍的时候,不可在你前面吹号,像那假冒为善的人在会堂里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荣耀。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全部]的赏赐。”——马太福音6:2。

      3.(甲)文士和法利赛人怎样已经得着他们施舍的全部赏赐?(乙)耶稣对施舍所采的立场如何不同?

      3 ‘他们得了……全部’这个希腊语词(a·pe’kho, 阿皮科)是个常常见于商业收据的字眼。登山宝训运用这个语词的方式表示“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也就是说,“他们已经签署了他们赏赐的收据:他们享用了获得奖赏的权利,仿佛他们已经为此发出收据一般。”(新约语词诠释辞典,瓦因[W.E.Vine]着)人在街上公开宣告把礼物送给穷人。会堂把捐款人的名字宣布出来。那些作大量捐献的人会特别受到尊荣,举行崇拜的时候得以坐在拉比旁边。他们施舍是要让人看见;他们既已让人看见,受人夸赞,因此,在他们施舍的奖赏收据上,他们大可以盖上“收讫”的字样。耶稣的立场多么不同!施舍的事要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马太福音6:3,4;箴言19:17。

      蒙上帝悦纳的祷告

      4.为什么法利赛人的祷告使耶稣称他们为伪君子?

      4 耶和华赏识人向他祷告——但却不是法利赛人所作的那种祷告。耶稣向他的跟从者说:“你们祷告的时候,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人,爱站在会堂里和十字路口上祷告,故意叫人看见。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全部]的赏赐。”(马太福音6:5)法利赛人天天都在特定的时候背诵许多祷告,不论当时他们身在何处。理论上,他们要在私下祷告。然而借着刻意的安排,他们在祷告时间来到时恰好在“十字路口上”,于是四方经过的人都可以看见他们祷告。

      5.(甲)法利赛人的其他什么做法使上帝不听他们的祷告?(乙)耶稣在模范祷告里把什么事情放在首位?今天人的做法与此一致吗?

      5 为了夸耀虚假的圣洁,他们“假意作很长的祷告”。(路加福音20:47)一个口头传统说:“古时虔诚的人都在道出泰菲拉[祷告]之前先等待一小时。”(密西拿经)于是人人都必然看见他们的虔诚而赞叹不已了!这样的祷告顶多不过留在他们的脑袋之中,断断不能上达。耶稣说我们要私下祷告,不要无谓地翻来覆去。他提出一个简单的模范祷告。(马太福音6:6-8;约翰福音14:6,14;彼得前书3:12)耶稣的模范祷告把最要紧的事放在第一位:“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你的名被尊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成就。”(马太福音6:9-13,《新译》)今天很少人知道上帝的名字,渴望这名字被尊为圣的人就更少了。因此,他们干脆把上帝当作一个没有名字的神。愿上帝的国降临?许多人认为王国已经在这里了,就在他们的心里。他们也许祷告求上帝的旨意成就,但大部分人却照着自己的意思做事。——箴言14:12。

      6.为什么耶稣谴责犹太人的禁食,指出这是毫无意义的?

      6 禁食是耶和华所悦纳的——但却不是法利赛人那种禁食方式。正如耶稣摈弃文士和法利赛人所作的施舍和祷告;照样,他也摈弃他们的禁食,指出这些禁食是毫无意义的:“你们禁食的时候,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人,脸上带着愁容;因为他们把脸弄得难看,故意叫人看出他们是禁食。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全部]的赏赐。”(马太福音6:16)他们的口头传统规定,在禁食期间法利赛人不可洗濯自己,也不可为自己浇油,倒要在头上涂灰。在不禁食的时候,犹太人是会经常洗濯自己,用油抹身的。

      7.(甲)耶稣的跟从者在禁食时要怎样做?(乙)关于禁食,在以赛亚的日子耶和华要求人怎样行?

      7 论到禁食,耶稣告诉他的跟从者说:“要用油抹你的头,洗你的脸,不要叫人看出你禁食来,但叫你……父看见。”(马窦[马太]福音6:17,18,《主经》)在以赛亚的日子,堕落的犹太人喜欢禁食,刻苦己心,垂头,坐在麻布和炉灰之中。但耶和华要他们做的事却是使受欺压的得自由,饥饿的得温饱,无家可归的得居所,赤身露体的得衣着。——以赛亚书58:3-7。

      积聚天上的财宝

      8.什么使文士和法利赛人忽视了怎样赢得上帝的嘉许?他们所忽视的什么原则后来由保罗表达出来?

      8 在追求正义方面,文士和法利赛人忽视了怎样赢得上帝的嘉许,却把目光集中在人的赞誉之上。他们完全沉迷在人的传统之中,结果把上帝那写下来的话语废弃了。他们的心专注于地上的地位而非天上的财宝。他们忽视了一项简单的真理。一个归信基督教的法利赛人在多年之后把这项真理写下来:“无论做什么,都要从心里做,像是给主做的,不是给人做的,因你们知道从主那里必得着基业为赏赐。”——歌罗西书3:23,24。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