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精读本》
  • 使徒行传第4章注释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使徒行传第4章注释
  • 圣经新世界译本(精读本)
  • 相似资料
  • 使徒行传第2章注释
    圣经新世界译本(精读本)
  • 使徒行传第1章注释
    圣经新世界译本(精读本)
  • 路加福音第2章注释
    圣经新世界译本(精读本)
  • 使徒行传第3章注释
    圣经新世界译本(精读本)
查看更多
圣经新世界译本(精读本)
使徒行传第4章注释

使徒行传

第4章注释

4:1

彼得和约翰 直译“他们”。

守殿官 希腊语原文是单数,而且有定冠词,因此在这里也可以翻译为“总守殿官”。使徒行传5:24,26也提到了这个官职。在公元1世纪,该官职由一位祭司担任,他的权力仅次于大祭司。总守殿官统领在圣殿服务的祭司,他也通过一支由利未族人组成的警卫队(也许可以称为圣殿警卫)去维持圣殿及附近一带的秩序。他手下还有一些级别较低的守殿官,他们负责督导做守卫的利未族人。这些守卫的职责包括每天早晚开关圣殿的大门,维持秩序,守卫圣殿的宝库,以及防止人进入禁区。利未族人分为24班,每班轮流服务一个星期,一年两次。每班可能由一个守殿官管理,而这个守殿官要向总守殿官负责。守殿官都是很有影响力的人。圣经提到,跟祭司长一起密谋害死耶稣的人就包括这些守殿官。在耶稣被出卖的那个晚上,他们也带着警卫去捉拿耶稣。(另见路22:4及注释;22:52)

4:5

长老 见太16:21的注释。

4:6

祭司长亚那 大约公元6或7年,亚那受罗马派驻叙利亚的总督居里纽任命为大祭司,并担任这个职位直到公元15年左右。后来,亚那被罗马政府革职,失去了大祭司的头衔。尽管如此,亚那作为卸任大祭司,看来仍有很大的势力和影响力,他仍是犹太社会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亚那除了有5个儿子担任过大祭司,他的女婿“该亚法”从公元18到36年也曾是大祭司。(另见路3:2的注释)根据约翰福音18:13,19,亚那被称为“祭司长”(希腊语是ar·khi·e·reusʹ)。同一个希腊语词既可以指现任大祭司,也可以指某个地位显要的祭司,例如卸任大祭司。(另见词语解释“祭司长”)

该亚法 这个由罗马人任命的大祭司处事圆滑,任职的时间比前几任大祭司都长。他于公元18年左右受到任命,担任大祭司直到公元36年左右。负责审讯耶稣以及把耶稣交给彼拉多的人就是他。(太26:3,57;约11:49;18:13,14,24,28)在使徒行传里,这是唯一一次指名提到他的地方,其他经文都只是把他称为“大祭司”。(徒5:17,21,27;7:1;9:1)

4:10

拿撒勒人 见可10:47的注释。

处死在木柱上 又译“挂在木柱上”。(另见太20:19的注释以及词语解释“木柱”“苦刑柱”)

4:11

首要的房角石 见太21:42的注释以及词语解释“房角石”。

4:13

直言不讳 又译“有胆量”或“无所畏惧”,希腊语是par·re·siʹa。在圣经里,这个希腊语名词也翻译为“放胆发言”和“信心”。(徒28:31;约一5:14及脚注)这个名词和相关的动词par·re·si·aʹzo·mai(常常译作“勇敢地传[道]”)多次出现在使徒行传里,这一点显示,勇敢地传讲好消息是早期基督徒传道工作的一个标志。(徒4:29,31;9:27,28;13:46;14:3;18:26;19:8;26:26)

没有受过教育 又译“没有学问”,希腊语是a·gramʹma·tos。尽管这个希腊语词可以指不识字,但在这里很可能是指没有上过犹太宗教导师任教的学府。在公元1世纪,大多数犹太人看来都能读书写字。一部分原因是,当时的很多犹太会堂里都设有学校。但像耶稣一样,彼得和约翰没有上过犹太宗教导师任教的学府。(参看约7:15)耶稣时代的很多宗教领袖觉得,在提供宗教教育方面只有这类学府才是受认可的。撒都该派和法利赛派的人无疑认为,彼得和约翰没有资格教导民众或解释法典。此外,这两个门徒是来自加利利的,那个地区大多数人都是农夫、牧人或渔夫。耶路撒冷及犹地亚的宗教领袖和其他人显然都看不起加利利人,他们把彼得和约翰视为“没有受过教育的普通人”。(约7:45-52;徒2:7)上帝却不是这样看待彼得和约翰的。(林前1:26-29;林后3:5,6;雅2:5)耶稣在去世前曾用很多时间精力去教导和培训彼得、约翰及其他门徒。(太10:1-42;可6:7-13;路8:1;9:1-5;10:1-42;11:52)在复活后,耶稣也继续通过神圣力量教导门徒。(约14:26;16:13;约一2:27)

4:15

公议会大厅 又译“公议会”。(另见路22:66的注释)

4:22

神迹 希腊语是se·meiʹon。在圣经里,这个希腊语词常常译作“神迹”,指的是明显靠着上帝的力量才发生的奇迹。

4:24

至高的主宰 希腊语是de·spoʹtes,基本意思是“主”“主人”。(提前6:1;多2:9;彼前2:18)这个词用来直接称呼上帝时(例如在本节经文、路2:29和启6:10),通常译作“至高的主宰”,表示上帝的地位至高无上。其他译本的译法包括“主”“主人”“主宰”“上主”或“至高的主”。《希腊语经卷》的一些希伯来语译本在这里用的是希伯来语词ʼAdho·naiʹ(至高的主宰),但至少有一个译本用的是代表上帝名字的四个希伯来字母。

4:26

耶和华 这里引用的经文是诗篇2:2,在希伯来语原文里,经文出现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个希伯来辅音字母(相当于英语的YHWH)。(另见附录C)

他任命的领袖 又译“他膏立的人”“他的基督”或“他的弥赛亚”。这里译作“任命的领袖”的希腊语词是Khri·stosʹ,“基督”这个头衔就源自这个希腊语词。本节经文引用的是诗篇2:2,在那节经文里,跟Khri·stosʹ相对应的希伯来语词是ma·shiʹach(意思是“受任命的人”或“受膏者”)。“弥赛亚”这个头衔就源自那个希伯来语词。(另见路2:26;约1:41;徒4:27的注释;词语解释“膏立”)

4:27

你任命的 又译“你膏立的”或“你立为基督(弥赛亚)的”。“基督”(希腊语是Khri·stosʹ)这个头衔源自希腊语动词khriʹo,这里用的就是这个动词。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把油倒在某人身上。在《希腊语经卷》里,这个词总是用于比喻意义,而且都跟神圣的事有关,指的是上帝把某人跟其他人区分开来,委派他执行某个特别任务。这个希腊语动词也出现在以下经文:路加福音4:18;使徒行传10:38;哥林多后书1:21;希伯来书1:9。另一个希腊语词a·leiʹpho则用来描述将实际的膏油涂抹在身体上,例如沐浴后用油抹身体、把油当作药物抹在伤口上或把油倒在遗体上为埋葬做准备。(太6:17;可6:13;16:1;路7:38,46;雅5:14)

4:29

耶和华 这里记录的是门徒向“至高的主宰”(徒4:24下,译自希腊语词de·spoʹtes)祷告时说的一句话,而在路加福音2:29记载的祷告里,“至高的主宰”也是用来称呼上帝的。在使徒行传的这个祷告里,耶稣被称为“你圣洁的仆人”。(徒4:27,30)门徒在祷告时引用了诗篇2:1,2,那里的经文就使用了上帝的名字。(另见徒4:26的注释)此外,本节经文记载门徒求耶和华“听听他们[公议会]怎样恐吓我们”,这句话的用词跟《希伯来语经卷》里几个祷告的措辞类似,例如列王纪下19:16,19和以赛亚书37:17,20,而那些经文都使用了上帝的名字。(另见附录C3的简介和徒4:29)

4:30

奇事 又译“异兆”。(另见徒2:19的注释)

4:31

恳切地祈求 译自希腊语动词deʹo·mai,指的是怀着热切的态度恳切祷告。相关的名词是deʹe·sis,在词典里的定义是“谦卑热切的恳求”。在《希腊语经卷》里,这个名词总是用来指对上帝的恳求。耶稣也“曾经呼号流泪,再三恳切祈求,请求能救他脱离死亡的上帝”。(来5:7)经文说耶稣“再三恳切祈求”(原文是deʹe·sis的复数形式),这表示耶稣不止一次,而是多次恳求耶和华。例如在客西马尼园,耶稣的确多次热切地向天父祷告。(太26:36-44;路22:32)

上帝的话语 这个词组在使徒行传中出现了很多次。(徒6:2,7;8:14;11:1;13:5,7,46;17:13;18:11)在这里,“上帝的话语”指的是基督徒传讲的信息,这个信息源自耶和华上帝,强调耶稣基督在上帝旨意逐步实现的过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4:32

所有信徒都同心同德 又译“所有信徒都一条心,仿佛一个人”。这里描述了所有信徒之间团结和谐的关系。这跟耶稣之前的祷告一致,他求天父使他那些背景各异的门徒团结合一。(约17:21)在《希伯来语经卷》里,译作“一心”的希伯来语词组也用来描述一致的目标和行动。(代上12:38;代下30:12)

4:36

安慰之子 又译“鼓励之子”。这是“巴拿巴”这个名字翻译出来的意思,而“巴拿巴”是一个名叫“约瑟”的门徒的别名。“约瑟”是当时犹太人中很常见的名字,也许是因为这个缘故,使徒给他起了别名叫巴拿巴。(参看徒1:23)正如本节经文的另一条注释谈到的,“……之子”这个说法有时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一群人具有某种显著的特质。“安慰之子”这个别名看来显示,约瑟擅于鼓励和安慰别人。路加记载,约瑟(巴拿巴)奉派去探访叙利亚的安提阿会众,他到了以后就“鼓励”当地的信徒。(徒11:22,23)那里译作“鼓励”的希腊语词pa·ra·ka·leʹo跟本节经文中译作“安慰”的希腊语词pa·raʹkle·sis是相关的。(另见本节经文的注释:……之子)

……之子 在希伯来语、阿拉米语和希腊语中,“……之子”这个说法,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一群人具有某种显著的特质。例如,在申命记3:18,译作“勇士”的希伯来语词组的字面意思是“能力之子”。在约伯记1:3的原文里,“东方的人”这个词组的字面意思是“东方之子”。在撒母耳记上25:17,“这个人一无是处”(脚注译法)这句话译自一个字面意思为“一无是处之子”的希伯来语词组。在《希腊语经卷》里,“……的儿子”或“……之子”用来指惯常有某种行为或显出某种特征的人。一些例子包括:“至高者的儿子”“光明之子”“白昼之子”“叛逆之子”。(路6:35;帖前5:5;弗2:2及脚注)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