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精读本》
  • 约翰福音第10章注释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约翰福音第10章注释
  • 圣经新世界译本(精读本)
  • 相似资料
  • 约翰福音第6章注释
    圣经新世界译本(精读本)
  • 约翰福音第1章注释
    圣经新世界译本(精读本)
  • 约翰福音第13章注释
    圣经新世界译本(精读本)
  • 约翰福音第17章注释
    圣经新世界译本(精读本)
查看更多
圣经新世界译本(精读本)
约翰福音第10章注释

约翰福音

第10章注释

10:4

认得他的声音 人们在多次观察中东地区的牧人怎样牧羊后,发现绵羊确实有一种令人惊叹的能力,就是能辨认出自己牧人的声音,而不会听从其他牧人或陌生人的声音。正如耶稣的话表明,牧人会给每只绵羊取名,就算要照顾的羊很多也不例外。(约10:3,27)因此,绵羊从小在接受牧人的引导和训练时,都会听到牧人呼唤自己的名字。此外,牧人也会用他们独创的呼喊声,使自己跟其他牧人分别开来。他们还会训练绵羊听从不同的声音指令,以保护羊群免受伤害,或者把羊群带到丰美的草场和水源充足的地方。因此,绵羊的确可以说是认得牧人独特的声音,意思是它们不但能在不同人的声音中辨认出牧人的声音,还能明白牧人会温柔地照顾并保护它们以及整个羊群。

10:5

绝不跟随 原文在动词前用了两个表示否定的词,这种结构用于强调某件事绝不会发生。这个表达方式有力地强调,耶稣说的是个不变的事实。在本节经文里,“陌生人”指的是绵羊不认识的人。

10:6

比喻 希腊语是pa·roi·miʹa,这个词只出现在约翰执笔的福音书中。(约10:6;16:25,29)其他福音书的执笔者常用一个意思相近的希腊语词pa·ra·bo·leʹ(意思是“比喻”或“寓言故事”),但约翰一次也没有用过那个词。(另见太13:3的注释)希腊语词pa·roi·miʹa也可能有类比的意思。彼得还曾用同一个词来指“俗语”;他当时提到的俗语是:“狗回过头来,又吃自己所吐的;猪洗干净了,又到污泥里打滚。”(彼后2:22)《七十子译本》在翻译箴言这卷书的卷名时,用的也是这个希腊语名词。

10:11

好 又译“优秀的”“出色的”,希腊语是ka·losʹ。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某个人或某个事物从本质上来说非常美好。例如,圣经在谈到“好果实”“好土”“上好的珍珠”时都用了这个词。(太3:10;13:8,45)在本节经文,这个词用来形容耶稣是个优秀、杰出的好牧人。

生命 直译“普绪克”。希腊语词psy·kheʹ(普绪克,有些中文译本译作“灵魂”)的意思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在本节经文,这个词指的是“好牧人”耶稣的生命,是他为了造福自己的绵羊而甘愿“牺牲”的。(另见词语解释“尼发希;普绪克”)

10:12

雇工 一群绵羊是宝贵的资产,因此主人通常会亲自或叫自己的孩子、亲戚来照料这些容易受到伤害的动物。(创29:9;30:31;撒上16:11)主人也可能会雇人照看羊群。不过,雇工牧羊往往只是为了得到酬劳,而不是因为忠于主人或关心羊群。(参看伯7:1,2)上帝的仆人就像绵羊一样,圣经常用“牧养”来比喻对他们的照顾、保护和喂养。(创48:15)基督徒会众的牧人必须避免“雇工”那样的态度。(约10:13)他们应该努力效法伟大的牧者耶和华,他总是仁爱地照顾自己的子民。(诗23:1-6;80:1;耶31:10;结34:11-16)他们也要效法“好牧人”耶稣,他向门徒显出自我牺牲的爱。(约10:11,14;徒20:28,29;彼前5:2-4)

10:15

生命 直译“普绪克”。(另见约10:11的注释)

10:16

把……带来 又译“带领……”,希腊语是aʹgo。这个希腊语动词的意思既可以是“把……带来”,也可以是“带领……”,至于是哪一种意思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一份年代大约为公元200年的希腊语抄本,在这里用的是一个相关的希腊语词(sy·naʹgo),那个词通常译作“召集”。“好牧人”耶稣会召集、引导、保护、喂养他的绵羊,包括“这个羊圈”里的羊(在路加福音12:32称为“小群羊”),以及“另外的绵羊”。这些羊会“合成一群,归一个牧人”。这个生动的比喻强调,跟随耶稣的人之间会享有团结和睦的关系。

听 这里译作“听”的希腊语词有“留心”“明白”和“付诸行动”的意思。

10:17

生命 直译“普绪克”。希腊语词psy·kheʹ(普绪克,有些中文译本译作“灵魂”)的意思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在本节经文,这个词指的是耶稣的生命,是他甘愿“牺牲”作为祭物的。(另见词语解释“尼发希;普绪克”)

10:22

献殿节 这个节期的希伯来语名字是chanuk·kahʹ(哈努卡),意思是“启用”“呈献”。献殿节是为了纪念耶路撒冷的圣殿在公元前165年再次呈献给耶和华而设立的,为期八天,从犹太历基斯流月二十五日开始,靠近冬至的时候。(另见本节经文的注释:冬季;附录B15)犹太人之所以再次把圣殿呈献给耶和华,是因为之前叙利亚王安条克四世蓄意玷污圣殿,以示他对犹太人的上帝耶和华的鄙视。例如,他在以往每天用来献全烧祭的大祭坛上另建了一座祭坛。为了彻底玷污耶和华的圣殿,安条克在公元前168年基斯流月二十五日把猪作为祭物献在这个祭坛上,并把煮猪肉的汤洒遍圣殿各处。他还焚毁圣殿的大门,拆掉祭司的厢房,拿走金香坛、金灯台和放陈设饼的桌子。之后,他甚至将耶和华的圣殿呈献给异教神明奥林波斯山的宙斯。两年后,犹大·马加比夺回了耶路撒冷和其中的圣殿。圣殿在彻底恢复洁净后,于公元前165年基斯流月二十五日再次呈献给耶和华,那天距离安条克在坛上把可憎的祭物献给宙斯正好过了三年。之后,每天向耶和华献全烧祭的安排也得以恢复。圣经没有说是耶和华使犹大·马加比战胜敌人的,也没有说耶和华吩咐他修复圣殿。不过,耶和华的确曾任用外族人(例如波斯王居鲁士)去实现他的旨意,促进正确崇拜。(赛45:1)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耶和华可能会从自己的子民犹太人当中挑一个人去执行他的旨意。从圣经也可以看出,圣殿必须仍然存在并且正常运作,跟弥赛亚、他的传道活动和牺牲有关的预言才能应验。此外,直到弥赛亚为全人类献上自己的生命这更伟大的祭物之前,利未族人也必须一直履行献祭的职责。(但9:27;约2:17;来9:11-14)圣经没有吩咐基督徒要守献殿节(西2:16,17),但也没有提到耶稣或门徒谴责人庆祝这个节期。

冬季 指的是耶稣执行传道职务期间的最后一个冬季,当时是公元32年。献殿节举行的月份是犹太历九月,即基斯流月,相当于公历11~12月间。在公元32年,献殿节的第一天(基斯流月二十五日)刚好是公历12月中。(另见附录B15)犹太人当然都知道献殿节是在冬季举行的。因此,经文特别提到冬季,可能是在强调当时的天气情况,为的是说明为什么耶稣选择在“所罗门柱廊”这个有遮挡的地方施行教导。(约10:23)冬天的时候,人们在这里能免受强劲的东风吹袭。(另见附录B11)

10:29

我父亲赐给我的,比其他一切都更珍贵 在不同的希腊语抄本和不同语言的译本里,这句话稍有不同。根据一些抄本的写法,这句话翻译出来是:“我父亲把他们赐给我,他比一切都大。”不过,很多学者认为现在正文的译法很可能是原文的意思。

10:30

合一 又译“团结一致”。耶稣在这里的话表明,在保护绵羊般的人以及带领他们得到永远的生命方面,他和天父是团结一致的。这项牧养工作是由天父和耶稣共同完成的。他们同样都很关心这些绵羊,决不容许任何人从他们手中把绵羊抢走。(约10:27-29;参看结34:23,24)约翰福音常常提到天父和他儿子紧密团结、目标一致。本节经文中译作“合一”的希腊语词,字面意思是“一”,原文是个中性词(表示“一[事物]”),而不是阳性词(表示“一[个体]”)。这一点也支持以下理解:耶稣和天父团结合作,在行动方面“合一”,但他们并不是同一位个体。(约5:19;14:9,23)比较一下耶稣在这里说的话和他在约翰福音17章的祷告,就能进一步确认,他的意思不是说他跟天父平等,而是说他们目标相同、行动一致。(约10:25-29;17:2,9-11)耶稣为门徒祷告时说的话尤其可以说明这一点,当时他求上帝“使他们合一,就像我们一样”。(约17:11)因此,约翰福音第10章谈到的“合一”跟第17章谈到的是同一个意思。(另见约17:11,21;林前3:8的注释)

10:34

你们的法典 这里指的是整部《希伯来语经卷》,而不仅是摩西法典。耶稣接着引用的是诗篇82:6的话。约翰福音12:34;15:25中的“法典”一词所指的跟这里一样。

神 又译“像神一样的人”。耶稣在这里引用的是诗篇82:6的话,那节经文用希伯来语词ʼelo·himʹ(神)来指人,即以色列的审判官。他们是上帝的代表和发言人,在这个意义上是“神”。类似地,摩西受到吩咐要做亚伦和法老的“上帝”。(出4:16及脚注;7:1及脚注)

10:36

成圣 见词语解释。

10:38

跟……联合 直译“在……里面”,希腊语是en。在本节经文,这个希腊语介词用来表示关系密切。这种用法在约翰和保罗写的经卷里格外引人注意。(加3:28;弗2:13,15;3:6)在约翰一书3:24和4:13,15,这个词用来描述基督徒跟上帝的关系。这个希腊语介词在约翰福音17:20-23中出现了五次,在那些地方的用法也进一步证明,“跟……联合”这个译法是恰当的。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