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
第1章注释
马可 这个名字源自拉丁语。“马可”是个罗马名字,是使徒行传12:12提到的“约翰”的别名。马可的母亲是耶路撒冷一个早期的门徒,名叫马利亚。马可是“巴拿巴的表弟”(西4:10),曾经跟巴拿巴、保罗以及其他早期基督徒一起到各地传道。(徒12:25;13:5,13;提后4:11)虽然这卷福音书没有注明执笔者是谁,但公元2世纪和3世纪的一些作家都说,执笔者就是马可。
马可福音 没有任何一个福音书的执笔者曾在他们的记录中,明确提到自己就是执笔者。福音书的原文显然没有经卷的名称。在一些抄本中,马可福音的卷名是Eu·ag·geʹli·on Ka·taʹ Marʹkon(直译“根据马可的好消息”或“根据马可的福音”),而有些抄本的卷名较短,写作Ka·taʹ Marʹkon(直译“根据马可”)。没有人确切知道这些卷名是什么时候加上去,或开始使用的,但有些学者估计是在公元2世纪,因为在2世纪末或3世纪初的福音书抄本中,一些抄本有上述较长的卷名。至于使用“福音”(意思是“好消息”)这个词,有些学者说,这可能是源自马可执笔的经卷的第一句话:“关于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的好消息是这样开始的。”人们使用这些含有执笔者名字的卷名,可能是出于实际的需要,因为这样可以区分不同的经卷。
关于……耶稣基督的好消息 希腊语原文也可以译作“耶稣基督的好消息”,意思是耶稣传讲的好消息。
上帝的儿子 尽管有些抄本在这里没有写“上帝的儿子”,但有更多早期抄本支持现在这个译法。
先知以赛亚的书上记着 接下来引用的经文来自玛拉基书3:1和以赛亚书40:3的预言,这两个预言都应验在施浸者约翰身上。本节经文的引文来自玛拉基书,强调约翰作为使者的身份;第3节的引文则来自以赛亚书,强调约翰传讲的信息。马可说整段引文都来自以赛亚书,也许是因为以赛亚书的预言是这里的重点。
看! 希腊语是i·douʹ,这个词常被用来提醒读者注意接下来发生的事,鼓励读者想象当时的场景或留意叙述中提到的细节,也被用来强调或介绍一些新的或令人惊讶的事物。这个词除了译作“看”,也会按照语境翻作其他词语,有时则会省略不译。在《希腊语经卷》,这个词经常出现在马太福音、路加福音和启示录里。跟这个词对应的希伯来语词也经常出现在《希伯来语经卷》中。
耶和华 这里引用的经文是以赛亚书40:3。在希伯来语原文里,这节经文出现了代表上帝名字的四个希伯来辅音字母(相当于英语的YHWH)。(另见附录C)马可指出,以赛亚的预言提到的,就是施浸者约翰为耶稣预备道路这件事。(可1:4;另见太3:3;约1:23的注释)
修直他的路 见太3:3的注释。
施浸者 又译“使人浸入水中的人”。在本节经文和马可福音6:14,24,“施浸者”的原文是希腊语动词baptizo的分词形式,也可以翻译为“给人施浸的”。马可福音6:25和8:28以及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经文,却用希腊语名词Ba·pti·stesʹ来称呼约翰。尽管两个希腊语词的形态有所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中文都翻译为“施浸者”。(另见太3:1的注释)
旷野 指的是犹地亚的旷野。(另见太3:1的注释)
象征悔改的浸礼 直译“悔改的浸礼”。浸礼本身并不会洗去人的罪。接受约翰浸礼的人公开承认自己犯了罪,违犯了法典,从而表明他们决心作出改变。这种衷心悔改的态度能带领他们到基督那里。(加3:24)通过为人施浸,约翰让一群人作妥准备,可以“看到上帝任用的救主”。(路3:3-6;另见太3:2,8,11的注释以及词语解释“浸礼”“悔改”)
犹地亚全境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全都出来 “全境”和“全都”是夸张的说法,强调约翰的传道工作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这里的意思不是说,犹地亚和耶路撒冷的每一个居民都出来到约翰那里去了。
在约旦河接受他施行的浸礼 又译“被他浸入约旦河的水中”。(另见太3:11的注释以及词语解释“浸礼”)
公开承认自己的罪 见太3:6的注释。
骆驼毛的衣服 见太3:4的注释。
蝗虫 见太3:4的注释。
野蜜 见太3:4的注释。
能力比我强 见太3:11的注释。
替他解开鞋带 见太3:11的注释。
用水给你们施浸 又译“使你们浸入水中”。(另见太3:11的注释以及词语解释“浸礼”)
用神圣力量给你们施浸 施浸者约翰在这里宣告,耶稣会创立一个新的安排,就是用上帝的神圣力量施浸。接受这种浸礼的人会在一种特别的意义上成为上帝的儿子,有希望到天上生活并做君王统治大地。(启5:9,10)
这期间 根据路加福音3:1-3,施浸者约翰在“凯撒提比略在位第十五年”开始传道,当时是公元29年春天(4月份左右)。(另见路3:1的注释)大约六个月后,耶稣在公元29年秋天(10月份左右)到约翰那里受浸。(另见附录A7)
耶稣……看见 直译“他……看见”。这里的“他”显然指耶稣。约翰福音1:32,33表明,施浸者约翰也看见了这一幕,但马可的记载看来是从耶稣的角度描述的。
一……就 译自希腊语词eu·thysʹ。这个词在马可福音第1章出现了11次,这里是第1次。(可1:10,12,18,20,21,23,28-30,42,43)在马可福音中,这个词总共出现了超过40次,根据上下文译作“一……就”“立刻”“马上”等等。马可经常使用这个词,这使他的记载节奏紧凑、充满动感。
天 见太3:16的注释。
天开了 看来,上帝让耶稣开始明白天上的事物。或许在这个时候,上帝也让他恢复了降世为人之前的记忆。自从耶稣受浸后,他说过的很多话,特别是他在公元33年逾越节那天晚上的热切祷告,都表明他受浸后就已经知道自己降世为人之前的事了。耶稣的祷告也表明,他记起了天父曾经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也记起了他曾在天上享有的荣耀。(约6:46;7:28,29;8:26,28,38;14:2;17:5)耶稣的这些记忆,可能就是在他受浸并受神圣力量任命时恢复的。
好像鸽子 耶稣受浸时,上帝的“神圣力量降在”他身上,情形看来就像鸽子拍动着翅膀降落一样。鸽子既有神圣的用途,也有象征意义。鸽子可以用来献祭(可11:15;约2:14-16),也象征清白无邪(太10:16)。挪亚放出去的鸽子把一片橄榄叶带回方舟,既表明洪水退去了(创8:11),也表明一段安舒的日子即将来到(创5:29)。因此,在耶稣受浸时,耶和华可能是借着鸽子来让人留意,他的儿子耶稣身为弥赛亚所肩负的使命:清白无罪的耶稣将为人类牺牲生命,借此奠下基础,让人类能在他的统治下进入一段安舒的时期。
降在他身上 又译“降下来,进入他里面”。
天上有声音说 根据福音书的记载,耶和华曾三次直接向人说话。这是第一次。(另见可9:7;约12:28的注释)
你是我的儿子 耶稣还是灵体的时候,已经是上帝的儿子。(约3:16)降世为人后,他跟完美时的亚当一样,是“上帝的儿子”。(路1:35;3:38)不过在本节经文中,上帝的话很可能不仅是要说明耶稣的身份。上帝把神圣力量倾注下来后说了这句话,显然是要表明作为人的耶稣已经从神圣力量而生,也就是说耶稣已经“再次出生”成为上帝的儿子,有希望回到天上生活。上帝的话也是要表明,他已经用神圣力量任命耶稣做君王和大祭司。(约3:3-6;6:51;参看路1:31-33;来2:17;5:1,4-10;7:1-3)
我已经认可你了 又译“我悦纳你”或“我十分喜爱你”。几乎一样的话也出现在马太福音12:18,经文的内容引自以赛亚书42:1,后者跟上帝承诺派来的弥赛亚(基督)有关。上帝除了把神圣力量倾注下来,也亲自为他的儿子发言,这清楚表明耶稣就是上帝承诺派来的弥赛亚。(另见太3:17;12:18的注释)
神圣力量……促使耶稣到旷野去 “促使”,又译“推动”。译作“神圣力量”的希腊语词是pneuʹma(普纽马),在这里指上帝发出的力量。这股力量能推动或促使人去做跟上帝旨意一致的事。(路4:1;另见词语解释“鲁阿;普纽马”)
撒但 见太4:10的注释。
野兽 在耶稣的时代,那个地区的野兽比现今多得多。那片旷野曾是野猪、鬣狗、狮子、豹和狼的栖息地。在福音书的执笔者中,只有马可提到有野兽在那一带出没。马可的主要写作对象显然是非犹太人,包括罗马人以及其他可能不熟悉以色列地理情况的人。
指定的时候到了 译作“指定的时候”的希腊语词是kai·rosʹ,在这里指耶稣在地上开始传道职务的时候,到时人们会有机会“信从好消息”,而这个时候是圣经早已预告的。同一个希腊语词也用来指其他特定的时候,例如犹太人因耶稣的传道职务而开始受审察的时候(路12:56;19:44),以及耶稣牺牲生命的时候(太26:18)。
上帝的王国 这个词组在马可福音中出现了差不多14次。在马太执笔的福音书中,这个词组只出现过4次(太12:28;19:24;21:31,43),但对应的词组“天上的王国”出现了差不多30次。(比较可10:23和太19:23,24)耶稣以上帝的王国为传道的主题。(路4:43)四卷福音书提到“王国”总共有100多次,其中大多数都出自耶稣说的话。(另见太3:2;4:17;25:34的注释)
加利利海 见太4:18的注释。
撒网 见太4:18的注释。
渔夫 见太4:18的注释。
得人的渔夫 见太4:19的注释。
跟随他 见太4:20的注释。
西庇太 见太4:21的注释。
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 见太4:21的注释。
雇工们 只有马可提到,西庇太父子有不止一个雇工协助他们的捕鱼生意。既然彼得很可能是西庇太父子的生意伙伴以及马可福音大部分内容的目击者,那么这个信息很可能就是彼得告诉马可的。(路5:5-11;另见“马可福音简介”)西庇太父子不仅有雇工,而且根据路加福音的记载他们有不止一条船,这表明他们的生意做得很好。(另见太4:18的注释)
迦百农 见太4:13的注释。
会堂 见词语解释。
他的教导方式 又译“他的教导”。这里不但指耶稣怎样教导人,也指他教导的内容。
不像那些抄经士 抄经士习惯引述受人尊崇的拉比的话作为权威,但耶稣跟他们不一样,他总是根据上帝的话语教导人,代表耶和华发言,说话“很有权威”。(约7:16)
有一个……人呼喊说 当这个人喊出记载在第24节的话时,耶稣斥责了邪灵,因为这些话其实是出自那个邪灵的。(可1:25;路4:35)
邪灵 直译“不洁的灵体”。说这些邪恶的天使是“不洁的”,是为了强调他们在道德和崇拜方面的不洁,以及他们对人类造成的不洁影响。
你来这里做什么? 又译:“我们跟你有什么相干?”(另见太8:29的注释)
我们……我 在第23节的原文中,“邪灵”一词是单数。但在本节经文中,这个邪灵首先用了“我们”一词,显然是指他和跟他一起的其他邪灵。之后他改用“我”一词,则是单指他自己。
住口 直译“戴上嘴套”。尽管这个邪灵知道耶稣就是基督(弥赛亚),而且称呼他为“上帝的圣者”(第24节),耶稣却不容许任何邪灵为他作见证。(可1:34;3:11,12)
西门的岳母 见路4:38的注释。
发烧 见路4:38的注释。
日落以后 日落标志着安息日的结束。(利23:32;可1:21;另见太8:16;26:20的注释)现在,所有犹太人都可以把患病的人带去给耶稣医治,不用担心会被人批评。(参看可2:1-5;路4:31-40)
患病的和受邪灵操纵的 有时候,邪灵会使那些受他们操纵的人的身体出现异常状况。(太12:22;17:15-18)但圣经把一般的疾病跟邪灵造成的伤害区别开来。无论人的病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耶稣都治好了他们。(太4:24;8:16;可1:34)
全城的人 跟马可福音1:5的“全境”和“全都”类似,这里的“全城”也是夸张的说法,生动地表明聚集起来的人非常多。
他们知道他是基督 有些希腊语抄本写的是“他们知道他”,所以这句话也可译作“他们知道他是谁”。平行记载路加福音4:41说:“他们知道他是基督”。
大家 这里显然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当时有一大群人正在找耶稣。
走遍加利利全境……传道 耶稣开始了在加利利的第一次传道旅程。跟他同行的,是他刚刚邀请的四个门徒,彼得、安得烈、雅各和约翰。(可1:16-20;另见附录A7)
跪下 希腊语是go·ny·pe·te′o。在古代中东地区,跪下这个姿势表示尊重,特别是在向地位比较尊贵的人提出请求的时候。在福音书的执笔者中,只有马可在记载这件事时用了这个希腊语词。
很可怜他 又译“动了怜悯的心”。(另见太9:36的注释)少数现代圣经译本译作“感到愤怒”。不过,大多数古抄本,包括最早期以及最权威的抄本,表达的意思都是耶稣可怜或怜悯这个人。上下文也表明,耶稣之所以治好这个人,是出于怜悯而不是愤怒。
摸他 见太8:3的注释。
我很愿意 见太8:3的注释。
不要告诉别人 耶稣这样吩咐,可能是因为不想显扬自己的名,或者把人们的注意力从耶和华上帝和王国好消息转移到自己身上。耶稣这样做也应验了以赛亚书42:1,2的预言,经文说耶和华的仆人不会刻意“让街上的人听见他的声音”。(太12:15-19)当时有些虚伪的人“喜欢站在……大街的转角上祷告,故意让人看见”,跟他们相比,耶稣谦卑的态度让人耳目一新。(太6:5)耶稣看来希望人们基于确凿的证据相信他是基督,而不是基于有关他施行奇迹的煽情传闻。
让祭司查看 根据摩西法典,祭司要查看麻风病人是否已经痊愈。之后,那个已经痊愈的人要去圣殿,按照利未记14:2-32的要求,献上“摩西规定的祭物”。